第341章 逃跑

我的鬼恋 水豪一 4564 字 2024-01-03

原来向萧何推荐韩信的人是藤公夏侯婴,夏侯婴告诉萧何,他发现韩信与众不同。韩信从项羽营中投靠到刘邦营中并没有得到重用,只让他当了一个小小的连敖(管仓库的官)。为此韩信整日沉默寡言,郁郁不得志。人在郁闷中,容易走极端,不久韩信犯事了。当时队伍军心不稳,虽然生活倒是可以,但军队中思乡之情极浓。同韩信一起来投靠刘邦的十多个士兵,见到韩信没有得到重用,心中不服,鼓动他一起离开刘邦,韩信也就答应了。趁一天月黑风高,他们十四人一起逃走,不想没跑多远就被捉了回来。

经审查,几个人都是因为不满意刘邦的安排,所以要逃走。滕公夏侯婴是主审官,事实十分清楚,为了整肃军纪,以防止其他人效仿,对他们十四人判了极刑。当刽子手的大刀举起,准备砍下韩信的脑袋时,韩信鼓足力气大声吼道:“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为何残杀壮士!”夏侯婴一听,吃惊不小,此人出言如此狂妄,定有原因。他忙命刽子手停住,亲自给韩信松了绑,扶他起来,一起进帐。一番话说出,夏侯婴发现面前的韩信果然不是一般人。他谈吐自然,底气十足,对当下的形势判断准确,思路慎密。夏侯婴暗暗庆幸,幸亏没有杀了他,此人说不定正是汉王求之不得的人才,他连忙带着韩信到了萧何的府上。

萧何见韩信生得仪表堂堂,浑身透着英豪之气,打心眼里喜欢。两人交谈后,萧何更加喜欢韩信,他意识到眼前这个人必将为汉王打江山做出卓越贡献。

言谈之中,萧何知道了韩信逃跑的原因,宽慰他道,汉王那里由他去说,一定为韩信谋到一个可心的职位。

谁知刘邦听到萧何推荐,不以为然,但碍于面子,还是答应给韩信一个都尉(军队高级将领)的职位,这就算是给足了萧何面子。萧何还想说什么,刘邦已经有些不耐烦地摆了摆手,他只好不再说了。

给韩信的都尉职位,是一个主管军中粮草的都尉,级别不低,权利不小,唯一的缺憾是不能率兵打仗。但是尽管如此,也比下级军官的地位高了许多。在和平时期,一下子从下级军官提升到高级军官,也算是刘邦看着萧何的面子破例任命吧。这事对韩信说了,他并不显得高兴,萧何只好劝慰他,以后慢慢来。其实在萧何心目中,韩信的地位也算不低了,毕竟相互间只进行过几次交谈,纸上谈兵罢了,至于韩信的能力到底有多强他也说不准。贸然把军队的指挥权全部交给他,萧何心中没有底,再说刘邦那边也不会同意,军营中有多少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将领,怎么轮也轮不到他韩信。

萧何是一个谨慎细密的人,当他发现韩信的确是对治粟都尉职务不满意的时候,在心中暗暗庆幸。这个年轻将领的确不是一般的人,他对这一职位不满,正是说明了他志向高远,胸怀广大。放在一般人身上,从下级军官一下子就提升到高级将领,早就高兴的要晕过去了。

此后,萧何对韩信更多了一份留心,多了一份观察。

事实证明,韩信的才能果然超人,自从担任治粟都尉以后,韩信无论在人员管理、制度设置和粮草分配上都做得十分得体。没用多长时间,军队中原来粮草分配的乱象一下子得到改观。萧何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他对韩信的信任又多了几分。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两三个月就过去了,汉王刘邦及部将就像一群困在笼中的野兽,尽管吃喝无忧,但心中烦躁。什么时候能走出深山,进军关中和中原,成了每位将领的强烈期盼。

又一场大规模的逃离行动开始了,军中不少中、下级的将领率部逃离。他们多半不满意刘邦的按兵不动,此刻,家乡父老的召唤力已远远地超越了军队中严酷惩罚的威力。面对这种现状,刘邦也无可奈何,他想不出来冲出群山挺进关中的办法,因为关中那里有三员当年秦国的降将在镇守着。

正在这时,刘邦又得到一个坏消息,那个治粟都尉又逃跑了,非但韩信,连丞相萧何也跑了。消息传来,刘邦气急败坏,恨不得马上派人把他们两个抓来杀掉。

韩信这次出逃,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是结队逃离,而采取单人单骑出逃。自担任治粟都尉以来,他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把军队的后勤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但这些成果在汉王那里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似乎一切都是应该的。丞相萧何倒是挺上心,几次到汉王那里为韩信请功,甚至再次提出了提拔韩信的建议,却没有得到刘邦的认可。这一切使得韩信再次心灰意冷,感觉到汉王刘邦不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同他共事不会有好的前程。与其在此混下去,不如到中原去另投靠一位明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这次他单人单骑,悄然离开军营。

萧何得到韩信独自出逃的消息后,大吃一惊,他顾不上更衣,骑上马向韩信出走的方向追去。

逃跑中的韩信,满肚子的委屈。想当年家境贫寒,常常寄人篱下。一段时间他投靠南昌亭长,几个月后,亭长夫人嫌弃他,常常趁他不在的时候全家就把饭吃了,等到韩信来吃饭,不是残汤剩羹,就是碗碟空空。不得已,韩信就常常饿着肚子到城外的河边转悠,看河边有位老大娘捶洗丝绵。到吃饭的时候,那位老大娘见韩信在一边看着,就招呼他过来一起吃。在以后的十多天里,老大娘只要见到韩信在河边转悠,就把带的饭分给他吃。韩信感动地说:“日后我要有机会,一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的恩情。”老大娘生气地说:“我给你饭吃,难道是为了得到你的报答吗?我是看你一表人才,不忍心你挨饿。年轻人要有志气,干出一番事业,你出息了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如今老人的话犹在耳边,韩信不禁自责,自己到底算是出息了吗?他扪心自问,倍感惭愧。

月光下,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在韩信的印象中,这条骑马就可以涉过的寒溪河没有这么宽阔。他急忙沿着河岸寻找渡船,然而突然涨水的寒溪河边并不见渡船的影子,他焦急万分。

突然,身后的小路上传来马蹄声,韩信吃了一惊,莫非又有追兵赶到。借着月光,他看到追来的只有一个人,那人远远地朝他挥手,不停地在喊:“韩将军留步,韩将军且慢走!”

待那人走近来,韩信才认出他是丞相萧何。两人见面,感慨万分。

萧何心里明白,此时说什么抱怨、责怪的话也没用。韩信更清楚此刻怎么解释也都显得苍白,两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相拥而泣。韩信为萧何的真诚而泣,萧何为韩信的委屈而泣。

少顷,萧何对韩信说道:“韩将军跟我回去吧,这次我再向汉王推举你。这次如还不能如愿,我情愿随韩将军一起卸甲归田。”萧何的真诚再次感动了韩信。

韩信无话可说。

后人有诗云:“不是寒溪夜涨水,哪有汉朝四百年。”正是说的这件事。

在萧何、韩信不辞而别的时间里,汉王刘邦坐立不安,他理不清他们出逃的原因,更想不通那位已被封为丞相的萧何为什么也不辞而别。

正在刘邦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有士兵来报:“萧丞相回来了!”

刘邦连忙迎出去,见到萧何,他劈头盖脸地斥责道:“韩信出逃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也要逃跑?”

萧何连忙解释:“汉王,我哪里是逃走啊,我是去追韩信了。由于时间仓促,没来得及禀告汉王。”

刘邦气还未消,嗔怪道:“追他干什么,军中将领已经跑了几十个了,我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捆绑起来,愿意跑就跑吧。”

萧何走到刘邦面前,轻声对刘邦说:“汉王啊,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汉王如果要想收复关中,挺进中原,非韩将军不可!”

这个话题刘邦最感兴趣。自从被封为汉王,定治南郑以来,刘邦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什么时候能重新收复关中,挺进中原。见萧何把韩信推到这么高的位置,刘邦的气也就消了一大半,他倒想听听萧何为什么这样看重韩信。刘邦的长处正在于此,他能听得进去反对的意见。因为他知道,一些反对的声音也是为了他好,更何况萧何不是外人,他的建议更是需要仔细听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