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

联合了国子监上百监生,形成了一股谁都无法忽视的强绳,无比明确地传达着他们的诉求。

国子监名誉不容玷污,奏请三司会审公理此案。

皇上可以忽略唐氏的进言,太子的辩解,却无法将御史台所呈这份,装载着国子监——天下学士众望汇聚之处——上百监生之民情的书表置之不理。

若移交三公会审,首先可将李周从楚王府转移到大理寺天牢,再者在三司眼皮子下,做手脚的余地大大减少,她们有机会洗雪李周的罪名。

蘅玉这一步,硬是将死局走活了。

这叠纸的分量太过沉重。傅峤以为除了老师没人能做到这种事了。

他们都小看了她。

傅峤抚过她的耳廓,手指停在她颊上,是一个充满着珍爱与赞扬意味的姿势。

“好。明日一早,它就会如你所愿,由御史台常御史上书。”

常御史,御史台最为刚直不阿之人,拼着大不讳也敢直言进谏的忠义谏臣,此事交于他,便再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蘅玉松了半口气,又抬眼望着他:“还有一件事。”

“嗯?”

“我要见李周一面。”

这个要求很难,对傅峤来说也并不是件易事。

蘅玉在靖王府等了四日,常御史也上书了四次。皇上次次避之不理,楚王不断进宫哭诉。看似没有半分进益,蘅玉却知道事情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全长安都在讨论这件事,尤其在读书人之中,更是掀起了议论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