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璎笑咪咪地应下来。只说尽快做。
“等我啊,韩小娘子。”
有的大婶瞧见了这一出,匆匆忙忙跑回家。
要不跟人一样,把猪下水和豆子一起带来,要不就光带豆子,总之这会儿韩璎和孙氏一起,收了不老少豆子。
记下谁家要多少,按照送来豆子的先后顺序给她们排了个取货次序。
因为韩璎也不能够保证就一定能买到足够量的猪下水,为了后续不乱糟糟的,事先定下个排序的规矩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此,第二日,韩璎的家庭小餐馆就开张了。
在钱氏的支持下,韩璎一大早支使韩二郎去郑屠户家买猪下水,叮嘱他家以后的猪下水都给自己家留着。
又让韩二郎买了盐和醋。
韩二郎能说什么?作为老韩家里家庭地位最低的二儿子,只能认命地去给妹妹跑腿儿。
还不能磨蹭,不然一会儿回来晚了耽误收地,他爹指定得对他没好脸色。
话又说回来,他也觉得韩小娘子做的炒猪杂很好吃,现在韩小娘子又要在家里做这门生意,那他岂不是天天都能吃上了?
想想就觉得美滋滋。
只一日下来,村里的声音就大有不同。
知道用豆子就能换肉吃的,还吃到嘴里的,自然是给自家婆娘夸了一通,甚至还觉得吃了肉,有力气,晚上进行了一番造人工程。
没吃到嘴里的,脾气大的给自家婆娘数落一通,不敢发脾气的,默默扒拉饭碗,没滋没味儿的,拿着饭碗,蹲在大门口,闻着别家传来的炒猪杂味儿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