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天衍殿

第 210章 天衍殿

玉阶九重,云光碎金。

苏长安步履沉稳,每一步都像是在丈量一场命运的起落。他目不斜视,手中没有剑,身后没有兵,然而气场却逼得随行宫人无不收敛气息,生怕一声咳嗽扰乱了这场命定的开局。

昭阳公主赵韶音不敢与他并肩,只是低头落后半步,指尖紧握帷袍一角,眼中光芒翻涌。

她从未见过一个人,能走得这样笃定——像是早已在心中推演完万象棋盘,如今不过是照章入局而已。

赵景桓则站在另一边,衣袍宽大,面色庄肃。哪怕他身为太子,皇宫于他并不陌生,但这一日,他却莫名感觉,自己是随苏长安一同“被接见”的那一个。

但他此刻肩背挺直,步履有力,神情中透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昂扬。自从踏上金銮道起,他已不再是朝中连失数子的被压储君,而是“得圣人同行”的天命继承者。

而苏长安,行于两人之间,神情无波。

他背负双手,神色专注,不言不笑,脚步如量地之尺,不徐不疾。

他在等一刻——

一个能“当众入殿”的合理时机。

这不是逃遁,这是布局。

紫禁皇宫,午阳正炽。

金瓦高悬,云龙盘柱的无涯殿前,二十七级石阶宛若权力的脊骨,沉沉压下皇权威严。

今日的无涯殿,却比任何一次朝议都更为沸腾。

殿外,一道青衫身影踏入阳光。苏长安披儒袍,身形挺拔,步履如画,恰似风入秋林,静而不懈。肩上并无佩刀,腰间也无印章,唯有那袭墨底云水纹的袍服,被午光切割出一层淡金光晕。

而此刻,他脚下这片白玉阶前,已聚满了半个朝堂。

这一场景,非迎新帝、非接国宾,而只为一人——苏长安。

半个时辰前,太子赵景桓亲笔修书递至内廷,奏请圣人入宫观摩天衍之殿。皇帝正值早朝,当众翻阅信函,言道:“圣人欲探禁道,非我族之幸乎?”

这一句话,便定下基调。

早朝甫散,尚未解散的老儒大臣文官定要随驾而行,首辅沈江雪领左右相等重臣开道,一路浩浩荡荡,直入无涯殿前。队伍之盛,不亚于科举殿试,声势如朝山进香,带着一股压不住的盛世兴学之气。

而此刻,苏长安也刚好抵达。

他走入金光斑驳的大殿前廊,眼前是一片衣袍翻动的人海。

文官冠带整齐,大儒鹤发银须,御林兵列队肃立——一双双目光齐刷刷落在苏长安身上,情绪却各不相同。

敬仰、惊叹、揣测、试探,甚至还有一丝隐秘的贪婪。

那是一种只在看传说中“圣物”时才会出现的眼神。

太常寺卿拱手,悄声赞道:“此等气韵,真乃人中龙凤。”

兵部尚书却半眯着眼:“气韵虽好,不见其礼。未及圣前,却无下拜?”

旁边的大儒江闻道捋须而笑:“圣人行礼,当以道先。”

而苏长安看着他们,只觉被密不透风的视线裹得像只脱光的羊,扔进了宰相家的饭局中央。

这些人看他的眼神——比看自己祖宅的小姨太太还不客气。

“啧,这要再多待一炷香,指不定谁先上来量我腰围,问我几岁开蒙。”

他嘴角噙笑,眼底冷静,心思电转。

就在这层层包围的气息之下,无涯殿大门“轰”地开启,一道威严中透出疲惫的声音自殿内传来:

“宣,苏长安觐见。”

皇帝赵玄曜,终于开口。

苏长安拱手而上,每一步都如刀划玉石,清脆,不疾不徐。

殿内,龙案之后,一袭明黄龙袍的人影正负手而立,目光深沉,落在苏长安身上。

这目光,不带威压,却有种无法形容的沉静——

仿佛透过他,看到了儒道几百年的沉浮,看到了断崖边唯一新生的一束火光。

苏长安停步,拱手低声:

“草民苏长安,拜见陛下。”

皇帝缓缓点头,目光移向身旁几位太傅与礼官,淡淡开口:

“此子,便是你等言之‘圣人转世’?”

礼部尚书忍不住激动,拱手道:“回陛下,此子策论惊世,醒世之文四海颂读,臣等以为——此子不立碑,儒道无以振兴!”

“不错!”一位白须老儒忽然拍案而起,激动得脸颊通红,“老夫六十年来,未见此等文字之气!其‘圣’之根本,已非文字雕饰,而在于——气运贯通乾坤之中!”

皇帝不语,只定定看着苏长安。

那目光,像是在权衡,也像是在等待。

而苏长安眼神坦然,像是一柄蒙尘的剑,随时可以出鞘,却又静静悬着,耐着所有目光的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