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思想,是先进的正确的思想。

三公和几个律法博士,每天都要被莫少珩的一些想法震惊一番。

新世界的大门都被打开了。

他们大概明白,莫少珩为什么能被称为北凉的第一名士了。

想常人之所不能想,突破了当下世人的范畴啊。

能做到这一点的,在历史上被称为先贤。

莫少珩就有些惭愧了,这些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人看得更高更远罢了,不值得被人夸赞和称道。

修法在一天一天的进行着。

朝廷今年也特别忙。

因为……三年一度的科举又要开始了。

第二届的北凉科举。

有了第一届科举的成功,相信第二届会更上一层楼。

其实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第一届,观望的读书人居多,特别是贵族,很多人还放不下身段来和寒门弟子争呢。

可是第一届,朝廷直接录取了一百名官员,这一百名官员被分配去了各地,主要负责义务教育,听说都是做得有声有色,眼看其中不少都能因为功劳而高升了,羡慕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当各地将报考县试的人数报上来后,满朝文武和圣人都愣住了。

“有多少人报名?”

统计的人再次答了一次,众人:“……”

面面相觑。

一个针对寒门的选拔入仕的科举,竟然发展成了全民选拔制度。

莫少珩赶紧咳嗽了一声,“恭喜圣人,贺喜圣人,从报名的人数来看,我北凉文教大兴啊。”

“正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众人:“……”

话是这么说,也的确是难以想象的文教大兴之相。

但……

有人问道,“敢问少师,你当初提出科举制度之时,是否就已经想到了今日之景?”

莫少珩是打死不会承认的,只得含糊道,“当时,当时也没有想到,我北凉的读书人居然如此的热情。”

众人:“……”

信你个鬼。

但现在怎么办?触及天下人的利益,还有人敢撤销科举制度不成。

谁敢提,天下人的唾沫都能直接淹死他。

莫少珩赶紧转移话题,“禀圣人,我北凉日益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却远远不够,无论是市井需要更多的读书人,还是朝廷,也需要及时补充人员才是。”

这话其实不用莫少珩说,金殿上的百官也感觉到了,特别是六部的人,以往还能维持北凉运转的人手,现在随着北凉变得繁华,人手竟然吃紧得很,每一个部门,一个人现在都当成两个人在用。

累死累活得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