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有最好的粪肥,什么都不缺。”明朝时期的朱棣听到天幕说起粪肥十分自信,“不过有鸟粪也不错,多多益善,还可以卖钱。”

清朝的弘历更为自信:“大清有前朝农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沈氏农书》,还有本朝的《知本提纲》,制肥之法丰富,根本不缺粪肥。”

乾隆十二年,杨屾著农书《知本提纲》。

农学家杨屾在陕西设馆教学,他不仅向学子讲述儒家文化,宣扬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业”,同时很重视农业生产,强调“夫欲修四业之全,宜先知农务之要”。

杨屾的弟子郑世铎在其指导下,结合杨屾上课的提纲,历时九年撰写,在里面记录了耕作栽培、农桑树畜等各方面的技术,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之作。

《知本提纲》吸取前人经验,结合当朝的流行粪肥法,将所有肥料积制方法总结成“酿造十法”。

同样是乾隆年间,人口突飞猛进,突破人口三亿大关。

人口暴增需要食物,这本书得到了清朝官府的重视,到光绪年间还在重新刊印,农人对于制肥的方法也比前朝多了许多选择,达到了封建时期的巅峰。

明清的帝王们正对比前朝,颇为自得时,天幕恰好提到了他们。

【我国古代,肥料最为鼎盛的是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多熟种植飞速发展,田间套种、复种空前提高,对肥料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后,百姓千方百计做肥料,开发出粪肥、饼肥、渣肥、骨肥、土肥、灰肥、绿肥、无机肥料、稿秸肥、杂肥等共计11大类,总共13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