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地力盛”,就是土壤肥沃的田地。
为了让田地变得肥沃,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朝,各朝各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甚至奴隶,都很重视对田地施肥和积肥、堆肥。
.
提到农业,除了常年耕种的农人最懂,在朝堂上,就是治粟内史最懂。
“战国时期,使用人粪尿、畜粪、杂草、草木灰,民间粪肥不够就用杂草沤肥,也比完全不施肥好用。到了我大秦,又开始用厩肥、蚕沙、骨汁、豆萁、河泥等等,尤其是厩肥极为好用。不知道后世是否有更好的肥料。”大秦的治粟内史给嬴政和其他大臣解释。
说完他又有些忧愁,夹杂着期待:“后世经济繁荣,人多而且长寿,定然农业更为发达,就是不知道后世用的肥料我们能不能用。”
嬴政淡淡道:“知道总比不知道好,记下来试试就知道行不行。”
现如今他的咸阳人才众多,拥有百家之才,其中就有擅长种地的农家,再复杂也不带怕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冯太后问大司农:“现在百姓使用什么肥料为主?”
大司农恭敬回答道:“牲畜和人的粪肥、草木灰、河泥、厩肥等等前朝传下来的法子都有用,现在还有了新的法子,用旧墙土河栽培绿肥作为肥料,效力极佳。”
——北魏时期的栽培绿肥,是华夏肥料发展史上重要的创举,从采用废料利用变成主动去栽培绿肥,可以不再依赖于能得到多少废料,通过种植得到了一种取之不尽、源源不绝的再生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