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页

城门开了又关。

城墙下就有人准备好了东西,帮他们把雨衣脱下来,又去把琉璃灯放到一旁,递上烫热的姜汤和热面。

几个工兵灌了一碗姜汤之后,才松下劲,坐在城墙下的门洞里笑:“你们竟然在这里开起了小灶。”

伙头兵在行灶前忙活:“是小王爷让送来的,我们自己可没这个胆子自作主张。”

“上头值夜的兄弟们辛苦,谁能想今天晚上会一下这么冷,得吃点热乎的。”

工兵们快速吃完,招呼了一声就重新披上雨衣,提起琉璃灯回去自己的营房。

琉璃灯拳头大小一盏,里面点着蜡烛,外圈用铁条做了个“笼子”,笼子顶上支着一把黑色的小伞,外围有几片可固定可掀起的黑色雨布。全都放下的时候,琉璃灯只能照亮跟前一小块地方,光线不会往上和周围发散。隔着今天晚上这样细密的雨幕,加上外面的平地又不是真的找平过的地面,多少有一些起伏,茅军哪怕偶尔会朝着这边看,也很难发现。

现在他们把雨布全都掀起,几盏琉璃灯放一起,周围照得一片通明,那光线比气死风灯要强多了。

“蜡烛烧久了,琉璃容易碎。得再想想法子。”

“蜡烛也不好。点一次,那蜡烛油就把琉璃薰黑。”

“沈少爷现在回东州了吧?还有元姑娘,要是都去梁州研究所,是不是能进度快一点?”

“别想了。听说研究院的人来了东州,正在抓紧研究神火炮和鸟铳、惊蛰什么的。蜡烛还能指望一下元姑娘,琉璃这方面短时间内指望不上沈少爷,还不如盼一下琉璃工房里的匠人是不是会突然搞出一个好方子。”

“那也难。他们现在连望远镜里的琉璃片都得碰运气才能烧出来。平板的整块琉璃也做不成。”

“至少现在气泡已经差不多没了,也没以前那么容易碎。”

“听说海外研究院整了个新材料……唉,不知道咱们这辈子能不能去研究院?”

由于这一次行动难度大,而且下午刚布置了大量的陷阱和地雷很危险,出城的人都是工兵中的骨干,放在哪里都要被叫一声大师傅。

“我们应该没问题吧?顶多三十、三十五,就要回城里。”

南地的军队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在以前大部分士兵,除非死了或者残了,才能退伍,否则就是一辈子参军。不发生战事的时候,生命安全倒是问题不大,但是没有补贴,日子过得十分紧巴。要是遇上个喜欢捞钱的上峰,一年到头能不能见着铜钱都不好说。

现在按照规矩,普通士兵三十岁,技术士兵三十五岁就能申请退伍。若是体能可以继续打仗,薪响会更高一些。退伍的士兵会由南王府来安排出路,可以直接转入军队相应的文职岗位,可以经过培训之后回到相对安全的老家工作,或者也可以选择类似峪州军营那种配套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