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页

大概是竺年的表现太真性情,没过几天,他的随从就被允许可以自行在汾州城内活动。

随从们肉眼可见的武力值极高,加上规矩不惹事,偶尔问一些问题,不是询问竺年,就是讨教汾州方言。

他们对出去活动必须带着人,也没有异议。除了采买必要的生活物资,他们能出去也不出去。

开玩笑,这可是敌营,他们得随时守在竺年身边才行。

有大臣提议:“小殿下无需如此紧张,不妨和您的随从一起在城里走走。”听到竺年照例拒绝后,低头看他的字,夸赞,“小殿下的字写得真好,不知道是师从哪位名家?”

竺年说道:“浮顽劣,只是跟着家中几位先生写的,并没有特意练过。”

这话半真半假。

他在读书方面确实有点亿点点皮,但该学的都学了。

书法也确实没特意练过,只不过从小在他高祖奶奶手底下打得底子,后续教他的先生虽然没有书法方面的大家,一手字也都是非常不错的。

他现在的字不好说是哪一派,就是瞧着顺眼。

宋觉听着,也特意看了看竺年的字,点了点头:“能够写成这样,已经可以了。这种小道,无需花费太多时间。”

他是一个彻底的实用主义者。

在他看来,琴棋书画那是打发闲情用的,固然能够给生活增添些趣味,正经用场是派不上的。

譬如宋恒,写得一手好字,但能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能够写一篇好文章,至少能痛骂乱臣贼子。

喜欢琴棋书画也没问题,朝中有专门的官职来供奉这些人,给自己提供娱乐。

简单闲聊几句,他们又坐下来继续商议,一条条最新的信息汇入进来,一条条布置安排下去。

如此过了半个月,他们终于可以整装待发。

听上去好像很慢,实际上能有这速度,还得是因为汾州其实一直处于半备战的状态,才能达到的速度。

首先,数万人的军队得从汾州各地调集过来;

其次,就是这数万人远征所需的粮草辎重的筹措;

再次,为了保障数万人军队的战力,需要配给的厢军等后勤部队,以及相应的各种准备;

最后,还有数万人打仗所需要的武器车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