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为防止人浑水摸鱼,审核的标准也很是严格的。一旦发现,则剥夺三次考试资格,且在档案留下不良记录,务必让他们少动歪脑筋,爱惜羽毛。

尽管能进入到第三场考试的,多是出众良才,可燕清也不想让它成为有心人可以利用的缺口,索性一开始就用丑话堵死了。

殿试只取两百人,接着就会按照名次,由吕布亲自任命职位。

最重要的是,这考试可是两年才举办一次的。

这下就让本来还处于观望当中的他州学子牢骚漫天,哗然一片——他们出于读书人的矜贵自持,不愿下场,跟一开始就没有资格一试,可是完全两回事。

本还打算让别人试试,等着看笑话或者热闹,再考虑要不要下场,结果一听,这一错过就得等上一年,便不甚乐意了。

这限制越是严格,对这表现得嗤之以鼻的他们,反倒就越被勾起好奇和好战心来。

尤其文人相轻,总有些自诩为有学之士,因燕清屡趁士族门阀衰落、又有豪族新兴的时刻做些大动前人心血的改革,对他是万分看不惯,将他视其为钓名沽誉、阿谀逢迎的走狗,常常公开批判,自称不屑与之为伍。

随着燕清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得称道,名誉满身,这些厌恶他的人群就越来越壮大,不光是唾骂他一人,连受了恩惠、深深拥戴他的黎庶,都被怒斥成‘愚民’了。

试想身为不被同意参与其中的人,一下场就拔得头筹、一鸣惊人,叫那三州的学子望尘莫及,再矜傲地拂袖而去,让如此区别对待的燕清脸红鼻子青,岂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