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昭示着此时正是大婚之夜。
然而屋内的气氛一片死寂,本该结为夫妻的两人彼此沉默, 仿佛隔着永生难以逾越的天堑。
终于,时缨看到自己抬起头, 望向面前几步之遥的身影。
视线聚焦,她眼中焚烧着燎原烈火般的恨意。
那是一段截然不同的命运。
没有浴佛节的初遇, 没有英国公府的击鞠比赛, 千秋节两人一面之缘,见礼之后便擦肩而过。
孰料再度相逢,竟是这样一幅情形。
-
景初十年,五月。
皇帝下诏为安国公府三娘子赐婚, 令她嫁与岐王为妃。
消息传出后,众人哗然,流言蜚语在长安城内迅速蔓延,上至权贵、下及平民,均在茶余饭后议论纷纷,猜测个中缘由。
放眼京城,谁不知时三娘是皇帝和淑妃钦定的未来卫王妃,如今另嫁岐王,着实匪夷所思。
安国公府闭门谢客,卫王也不再露面,皇室对外宣称时三娘与卫王八字不合,跟岐王凑在一处却是相生相谐,经钦天监卜卦,这桩婚事对社稷有大利。
冠冕堂皇的理由,反而愈发令人浮想联翩。
流传最多的说法是岐王见色起意,时三娘被他强行夺去清白,这才不得不委身于他。
大婚当日,金吾卫静路,箫鼓喧天,所有规格皆遵照亲王纳妃礼,但前来观睹之人皆有所觉,无论迎亲还是送亲的队伍都弥漫着一股死水般的沉寂。
岐王的母族早已灭门,此番他从灵州回京,除了寥寥几名随行的部众,在京城只有一个荣昌王世子还算关系亲近。
安国公府那边,中书令时文柏称病休养,接连数日缺席早朝,整场婚礼都没有现身,是安国公夫人及其长子将时三娘送上了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