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中国的食物,喜欢中国的科研氛围,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对个人财富的积累,没有太大的兴趣。”杨锐说的很诚实,他对个人财富的积累其实已经完成了,现在是没什么兴趣了。往后,不说那100多套的四合院要卖什么价,就是收来的一屋子的邮票和字画,都能卖出上万个瑞典人的身家。
也是因为这样,杨锐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
尼森又多问了两句,确定杨锐真的不是受锢于中国的环境,而是真的对“赚大钱”没有兴趣,不禁心生佩服。
要说起来,很多瑞典人其实也是优先兴趣爱好,其次才是谋生的,这是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带来的红利,但是,要说完全不追求金钱,还是做不到的。有的瑞典人甚至就为了每个月多一点子女补贴,就拼命的生孩子。
对尼森这样的研究员来说,投身于科研是可以的,可若是报酬低了,也不会无怨无悔的。
尼森的脸更红了,他看看其他人,再道:“很抱歉,杨锐先生,我们其实隐藏了一个很关键的信息。”
“哦?”
“您今天讲课,给我们描述的动态质量重测法,其实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项目,非常具有价值。”
“当然,我知道,否则我也不会讲这个了。”杨锐总算笑了起来,有识货的人不容易啊。
看着杨锐真挚的笑容,哪怕是感情冷漠的瑞典人,也不由的心里一颤。
尼森摇摇头,道:“我说的不仅仅是它的科研价值,而是它的商业价值。杨锐先生,很抱歉,我们之前想先请您到阿斯特拉公司来,再告诉您这条消息的,请您原谅我们的自私……”
“没有关系。”杨锐打断他的话,道:“你们可以选择自己说什么,而不必说出所有的东西。”
“您对自由的认识……”尼森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收起自己的惊讶,再次板正着脸,道:“杨锐先生,我觉得你可能还没有太理解,动态质量重测法,它的商业价值可能价值千万美元。”
杨锐挑挑眉毛,笑问:“是吗?”
“我很确定。”尼森点头。
他身后的一名研究员,此时也站了出来,加强语气道:“杨锐先生,尼森说的没错,您今天讲的动态质量重测法,对制药公司来说,是做梦都想要的。如果检验一次活性分子,就能节省几百万美元的话,我相信,公司肯定愿意为每次的检测而付费,所以,整套系统做出来以后,每年收费数千万美元,或许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