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双清先生。”
“沈大人不必多礼。”
双清先生是个年近花甲,头发与长须都已经花白, 但仍然精神矍铄的老人, 与沈伯文这样的后辈说起话来也没什么架子, 态度温和地同他闲聊了一会儿,还问起关于兴化府银矿案的后续, 以及百姓们的生活来。
人家会知道这件事,沈伯文并不觉得纳罕,既然对方感兴趣, 打开了话匣子, 他自然也不会介意多说一些, 随即就将后续和百姓们的现状一一道来。
双清先生听罢之后, 不由得捋了捋长须,感叹了一声:“民生多艰啊。”
沈伯文颇为认同地颔了颔首,不过好在自己身为当地官员,还能为百姓们多做些事。
两位长辈在说话的时候,沈珏就坐在自家父亲下首,听得专心致志,时而皱眉,时而又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不过却没有贸然插话,打算留着没有听懂的地方,回家之后再向父亲请教。
双清先生与沈伯文这位学生家长闲话了一阵之后,便主动夸起沈珏来,道他基础扎实,才思敏捷,性子沉稳又不失变通,自己实在是很欣赏这个学生,便动了爱才之心,想要收为弟子。
这样的好事,沈伯文本就不可能拒绝,听罢之后便也客气地表示:您这样的大儒,能看上我家长子,这是我家的福气,今后珏哥儿就拜托给您了,您放手教导便是。
这便达成共识了。
接着便约定了次日带着珏哥儿上池府,正式行拜师礼。
翌日,沈伯文与周如玉带着儿子来到池府,池府的下人们早就收到自家老爷的指示,一早便打开大门,迎接二人。
在古代,这种师生关系之间的亲密不下于父子,因而也就意味着,从今日起,沈珏也相当于池府的半个少爷,因而这般重视,并不算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