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太太没什么事儿,便没跟着回,继续坐着唠嗑,沈珠也还陪着她旁边看她做针线。
又把杨婶子看的爱的不行,羡慕地道:“我家只有几个小子,一个个的成了亲,结果生的也都是孙子,没个孙女儿,看见你们家阿苏娘子和阿珠啊,真是眼馋的不行,您家这风水可不一般,连孩子都比旁人家的好看……”
沈老太太被这番话说的心里高兴,嘴上可不好直接应下,还得谦虚几句。
……
没过几天,沈伯文就正式开始在翰林院中点卯了。
京都的翰林院位于皇宫的东南方,坐南朝北,位置极佳。
不过翰林虽说清贵,但也是真的穷,不然不会有穷翰林一说,作为朝中有名的清水衙门,除了几位学士们是乘轿来上衙的,其他人条件好点儿的就坐马车来,更大一部分,家中连马车都没有,住在朝廷分配的单间里,只能走路来办公。
三元巷离翰林院并不远,沈伯文也是步行上衙的其中一员,正好还能锻炼身体。
他如此一想,便觉得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了。
只是买马车的事儿总归要提上日程,沈老太太与自家娘子出行还是需要的。
每日凌晨六点起身,到了翰林院之后先签到,头一回看到还要签名打卡的时候,沈伯文难免产生了一丝熟悉感,怎么这无论哪个时代,上班打卡好像都是常规。
而他与谢之缙,还有韩嘉和三人的主要工作,便是编修大周会典。
所谓“自古帝王君临天下,必有一代之典,以成四海之治。”[1]
编修典制的重要性明显可见。
景德帝继位不久便有诏:“仰遵圣制,遍稽国史,以本朝官职制度为纲,事物名数仪文等级为目,一以祖宗旧制为主,而凡损益同异,据事系年,汇列于后,稡而为书,以成一代之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