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顺着跳板上了岸,见对面已经有大队人马列阵等候,为首一人三十里许,头戴乌纱,身穿大红麒麟补服,生的面如满月,相貌堂堂。身旁两侧,皆是明盔亮甲的武将,身后旌旗招展,绣带飘扬,不知有多少军兵前来排阵势,撑场面。
一见杨承祖一行人上岸,撩袍端带快步而来,满面带笑“表妹、妹婿,愚兄迎接来迟,你们可千万不要见怪。这一位……这一位就是老夫人吧,待小侄大礼参拜。”
勋贵之间彼此联姻,互相之间,都能攀扯上亲戚。在这种亲属关系里,自身的官位倒不那么重要。郭九姐的娘,是定国公府的老姑奶奶,定魏二国公,同出一脉,因此辈分是要混算的。徐鹏举论辈分,与九姐是一辈的人,在柳氏面前,还真是个小辈。
不管他的官职多高,这个礼数总是要讲,撩起麒麟补服下摆就要磕头,可柳氏并不是蠢妇,不会真让一个国公给自己真的磕头,连忙让杨承祖搀扶住。两下简单见了礼,就有军卒上前搬运行李,将箱笼装上车去。
徐鹏举很是热情的招呼着女眷上马车,自己则热情的与杨承祖并马而行“妹夫,听说你是在京师惹了些物议,不过没关系,到南京来,比你在京师舒坦。这里有十里秦淮,大好风景,南京的教坊司,比起京师的可有味道。南京山美水美人美,在这里住下去,包你乐不思蜀。”
正说话间,马车的车帘掀起九姐从里面探出头来“姐夫,你在说秦淮河?那是什么地方啊?还有这个教坊司是什么?我是不大明白的,等一会到了家问问大表嫂,她大概是知道那些地方是干什么的……”
看着徐鹏举当着一众部下的面,给郭九姐拱手施礼,不住求饶的模样,杨承祖心中暗笑:看来这徐鹏举也是个混帐老倌,纨绔子弟,这东南之行,总算是能遇到几个妙人。
第六百八十二章 大宴(一)
徐鹏举这魏国公,与京师里的定国公,都是从大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那分出来的,一门两国公,一后二王妃,足以证明徐家的富贵和权势。如今虽然勋贵大多失势,不过在南京这地方,魏国公依旧手握重权,在东南之地,也可算一方要角。
南京四十九卫名义上全归魏国公掌管,二十几万人马的练兵权在手,随手丢一个夹片,就能保一个武人四品前程。又有这么庞大的兵员基数,足够他吃空饷喝兵血,论起富贵,比起京师那位定国公犹有过之,差不多就是东南的土皇帝。
与京师里文官势力独大的格局不大一样,南京的六部大多是陪衬养老衙门,都察院虽然保留了一定的战斗力,可是天高皇帝远。考虑到公闻往来的速度,也很难真的对这个勋贵做什么。是以徐家在南京一向过的逍遥自在,只要自己不作死,一般也没人会把他们怎么样。
不过万事也有例外,前者武宗南下时,江彬权势正在顶点,魏国公对其也要侧足以侍。这也证明了,世袭勋臣对上朝廷新贵,还是多半要落下风。
杨承祖眼下的地位虽然不及江彬,但是徐鹏举耳目灵通,于这位妹夫的本事是清楚的,将来他的成就怕是要远在江彬之上,伺候起来也就格外用心。今天这种接待规格,与其说是冲着自己那位姑妈,倒不如说是冲着这个妹夫的权柄。
由于眼看就有过年,整个南京的气氛偏向于喜庆热闹,行人的脸上也大多有笑容。这么一座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远在西北边地的边民之上,烦恼也就相对少一些。只是快进城时,却见城门上方悬着白绫,竟是全城挂孝的派头。就在城门附近搭着成排的芦棚,从里面传来阵阵念经以及演奏乐器之声,似乎是在做什么法事。
“这是谢家在为自己家的二老爷还有其他人做法事,没办法,谁让他们家六郎选中了驸马。即使没过门,也换了庚贴,如果谢家咬住了不松口,他就能算皇亲。听说不小心走了水,一家子一个也没逃出来,惨的很。南京是谢家本家所在,谢老爷在城里大做法事不算,几个城门都有他们的人,在搭灵棚设道场,还要在城门上挂孝,真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