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薄骨律城,斩杀万俟丑奴,逼迫高平军投降以后,关于高平镇和薄骨律镇这两个边塞军镇日后该如何处置,在随军的文武大臣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以朝中随军文官的想法,那便是废弃掉这两座边塞军镇,将人口迁移到宁夏道治所统万城附近。
文官的理由也非常实际,维持这两座边塞军镇的驻军成本过高,而且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割据。
这两座边塞军镇都是处于西魏版图的边陲地带,境内自然地理条件以荒漠、戈壁、草原、高原为主,不适宜农耕,居民以游牧民为主。
如果是在以前北魏的关陇其他地方,跟“镇”同级的“州”,哪怕是河州这种边塞小州,都有十余座城池,而这两个镇则只有两座像样的城池。
那么就有两个问题产生了,其一,如果用当地人去镇守边塞作为边军,那么西魏将面临有极大可能发生的叛乱。其二,如果调派军队去镇守这两座军镇,对于财政极为紧张的西魏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同时,如果长期不轮换,谁能保证调派的军队不成为新的割据势力?
因此,文官从国家财政上考虑,提出的建议就是放弃这两处地广人稀的军镇,将人口迁徙到更适宜居住的统万城附近,不仅方便国家对其进行管理,而且也能减少各种费用支出。
事实上,边塞军镇的离心力问题,根源还是在于朝廷中枢是否强大,如果中枢强大,钱粮充足军力充沛,那么边塞军镇自然不敢有二心。
而中枢一旦衰弱,这些地方军镇的离心力就会急剧增加,后世的西夏便是如此,其立国时辖地与如今的宁夏道基本一致。
但军人们,尤其是宁夏道总管蔡佑的意见则与文官完全相反,军人考虑问题的重点并不在于钱粮靡耗,作为独特的利益团体,军人希望在国家财政不崩溃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将资源投入到军费当中。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军人们提出意见的观点就基于西魏的国家边塞防御体系来陈述。
无非就是,高平镇和薄骨律镇处于六镇以南,河套是防御柔然人南下的重要屏障和缓冲带,如果废弃了这两座军镇,那么未来柔然人一旦南下,就可以长驱直入关陇核心区域,到时候造成的损失,比驻军十年消耗的钱粮还要多。
但元冠受作为皇帝,作为帝国的最高决策者,皇权的利益诉求却和军人团体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尽管皇帝陛下出身于军人团体。
元冠受考量的东西,更复杂,更长远,除了文武官员们思考的东西,元冠受还考虑到了军队制度的建设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