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目前看来,这些大体积的昆虫习性与它们的祖辈相同,而它们的体内器官在扩大体积的同时,也在竭尽全力干预着源石结晶的生成。

在第三代昆虫的尸体里,源石结晶密度已经减少为一代昆虫的一半,哪怕是通过人工手段使得昆虫二次感染矿石病,昆虫体内可以观测到的源石结晶数量也有明显减少的趋势。

这同样延长了第三代昆虫的寿命,哪怕实验人员部对昆虫注射生长剂,它们也能在矿石病发作之前完成繁衍后代的使命。

实验结果给了我们不少鼓励,费米拉教授认为,只要让这群昆虫一直繁衍下去,第十代,甚至是第百代昆虫一定能够进化出免疫矿石病的功能。

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解决人类群体中出现的矿石病症状。

——记录于xxxx年xx月xx日,记录者,艾米莉特,实验数据详见附录。

你翻到附录页,注意到了有关这些昆虫的血液源石结晶密度,第一批昆虫为24.7u/l,而第三批昆虫为11.3u/l。

如果单位没有变化的话,这个数字大的吓人。

大部分感染者的血液源石结晶密度都不会超过1.2u/l,一但抵达这个数值,感染者就会因为矿石病发作而直接死亡。

但是在实验数据中,昆虫体内的源石结晶密度却远超这个标准,要么是当时的环境不同,要么就是生长剂作祟。

这只是这系列著作的第一篇,你通过prts找到了下一篇著作,同样储存着五种语言的版本。

费米拉教授的主张点燃了一丛火焰,而艾米莉特用火焰焚毁了实验室。

第二十七代昆虫几乎能携带着矿石病度过一生,只要它们不过分接触源石和同伴的尸体,矿石病就不会发作。

在这代昆虫的死亡报告里,分析员辨认不出它们究竟是老死的,还是因为矿石病病死的。

我们也开始研究起了昆虫体内多出来的物质,试图去挑剔出能够抵御矿石病的成分,不过结果不尽人意。

昆虫体内检测出来数十种新物质,抛去与源石相关联的物质,我们尽可能地提取出了十种有可能抑制矿石病的成分。

实验对象是感染了矿石病的小白鼠,它们因为矿石病发作而产生了很强的攻击性,我们好不容易才让它们安静了下来。

在将成分注射进入小白鼠体内后,小白鼠产生了相同的反应,它们都因为矿石病发作而在五分钟内死亡。

费米拉教授出人意料地平静,他已经准备好了继续培育昆虫的准备,但艾米莉特听到这个实验结果,却近乎崩溃了。

我们能够理解她的心情,只要看不见治愈矿石病的希望,先前的努力就全然浪费了。与其相信这些昆虫体内能够产生矿石病的抗原,倒不如通过研究源石来破译矿石病。

艾米莉特提出了个惊人的想法,既然在昆虫上得到的结果并不能解决小白鼠的问题,那为什么不能让昆虫变成小白鼠呢。

只要我们引导昆虫进化的方向,配合上实验所的生长剂,我们可以在模拟环境中帮助昆虫种群度过几万年的时间。

只要昆虫的体内结构跟小白鼠足够类似,那么,我们得出的研究成果一定会对小白鼠产生作用,进而推广到全部哺乳生物。

这个主意既大胆,又符合“花园”对于每个实验所定下的规则,经过公共表决之后,我们以此制订了下一步实验计划。

趋同进化,费米拉教授是怎么称呼艾米莉特的主意的。

——xx13年xx月xx日,记录者,徐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