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上所写,正是韩国胆大包天,意图犯秦边境之事,蒙骜老将军在朝堂上义正言辞,怒斥韩国无耻,并主动请命领兵攻韩,以护边疆安宁,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都到这份上了,嬴子楚这新任秦王碍于大势,也不得不答应。
至于攻打周王室之事,自然就落到了吕不韦自己身上,索性周王室经过嬴子楚的爷爷,秦昭襄王下令攻击过,已经没剩多少领地了,兵力更是近似于无,他单独领兵,倒也无妨。
只是嬴子楚还是有些担心,因为他知道吕不韦从未领兵作战过,但好在吕不韦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他看过地图后发现,周王室仅剩的七个城池中,洛阳紧挨着韩国。
于是跟嬴子楚提议,让他跟着蒙骜老将军一起出发,蒙骜对付韩国时,他可趁机攻下洛阳,由此也能给周王室一种错觉,他和蒙骜老将军,是一起攻它的。
嬴子楚闻言觉得可行,不过是同路,想必蒙骜不会反对,于是就答应了,说起来,吕不韦这招虽是狐假虎威,可也确实好用啊。
蒙骜老将军威风不减当年,连下韩国数城,甚至攻下了韩国的战略要地,成皋与荥阳,威胁到了韩国的都城,阳翟,韩国危急!
而吕不韦也顺利攻下了洛阳以及周王室的其他六个城邑,秦王嬴子楚大喜,命令将东周君流放到阳人聚这个偏僻的小地方,自此,东周彻底灭亡。
与此同时,韩国向其他几国求援,可他们皆碍于秦国强大,而不敢轻举妄动,楚国甚至还趁秦国攻韩而无暇顾及自己时,趁机灭了紧挨自己的鲁国,扩大自己的领土的同时,加强对南方的掌控。
韩国见求助无果,只得转而与秦国求和,这时有人便提醒韩王,韩非似乎与秦国的公子澈关系很好,而公子澈乃是华阳太后的心肝宝贝,有这一层关系在,想必谈判成功的可能会大些,如果韩非给力点,说不定他们韩国还能少出点血。
于是乎,韩王一方面派人与秦国周旋,洽谈求和之事,另一方面紧急派人前往楚国兰陵召回韩非,准备命他出使秦国。
而韩非得到消息后,沉默了很久,想起之前赢澈言辞恳切的邀请,再看如今韩国的处境,韩非知道,这一趟秦国之行,他是不去也得去了。
可临行前,师弟李斯却找上门来,希望与他同行前往秦国。
经过那次的帛书事件,还有韩王特地遣使来接韩非入秦和谈之事,李斯已经彻底打听清楚了赢澈的身份。
对方乃是华阳太后的亲子,如今秦王的幼弟,秦太子的太子傅,可谓尊贵无比又妥妥的位于秦国统治中心,于是他便想借韩非之手,与对方结识,也好平步青云,一抒胸中志向。
再加上他知道这个师兄平日里待人坦诚,只要直言相告自己的难处,能帮一把,他必然会帮一把,而且他也是摸准了韩非的性子,这才敢来开口的。
他想的也确实不错,平心而论,韩非确实知道李斯的志向与才华,也明白他是想入秦搏一搏,若是以往,念在师兄弟一场的份上,他说不得真的愿意帮他一把。
可如今,秦国一家独大,连最后一点礼义都不讲了,竟是出兵彻底灭了周王室,又连下他韩国数城,韩非心里自然很是介意。
而且他非常清楚,师弟李斯一旦入秦,又经他的手得到了赢澈的赏识,进而被引荐给秦王的话,恐怕秦会更强,而其他几国,尤其是他的母国韩国,恐怕危矣。
韩非左右为难,沉默良久不知如何回答,李斯倒也沉得住气,就那么等着,就在韩非下定决心要说点什么时,他们的先生,荀子却突然来了,并主动开口,以帝王之道未曾参透,不到学成之日为由,出言挽留了李斯。
授业恩师亲自开口,还是用的这等理由,李斯自是不能轻易离开,而韩非也松了一口气,随后他拜别荀子与师兄弟们,很快与韩国的护卫们一同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