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许久,外洋老人忽然开口提起从前,他的嗓音带着老年人独有的沙哑,胤礽垂下眼眸安静听着,听他用流利地英语把他的过去娓娓道来。
“我遇见她时,她是苏州城中技艺高超的绣娘。”说着,他仰头望着头顶上枝叶繁茂的枇杷树。
胤礽了然,只听他继续道。
他说得缓慢,但一字一句尽是他与她间的故事。纵不如话本子中那些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来得要跌宕起伏,但于他而言,生活即便平淡如水也弥足珍贵。
外洋老人用他在她去的那年栽下棵枇杷树,为这段故事做了结尾。他转目看向胤礽,“少爷很喜欢嗑肥与绰科拉?”
胤礽点头又摇头,“算不上很喜欢只是有所兴趣。”
“我很喜欢大清。”外洋老人眼中渐渐有了光“大清的瓷器、绸缎、绣工、茶叶,都远胜我国。”提到绣工时,他的眸子黯了黯。
“我很遗憾,未能带她回我的家乡看一看。”他缓缓一叹,眼角隐有泪光闪动。
胤礽倒是颇为理解他。自顺治十二年开始海禁来,未防止关于大清的消息泄露,往来的传教士便轻易不可归国。其他外洋人来清定居,在当地县府登记造册后,若要离开只需告诉县府一声,便可消了户籍自行离去。
只是......
海禁一开,禁止对外贸易,往来船只减少,除却打渔船知再无其他渔船。再加上海上风险大,每次出海便是命由天定,所以若无必要更无人愿意出海。【5】
于是,他们若要回家便是困难重重。
“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一天,”外洋老人眼中渐渐燃起亮光,“我想看到我们国家的子民都能身穿大清的绸缎,用大清的瓷器,喝大清的茶叶。”
胤礽展颜一笑,“我同样期待着那一天。”
......
胤礽讲完,康熙若有所思。
沉默半晌,他问,“保成也觉得朕该开海禁吗?”
“汗阿玛,”胤礽谨慎地斟酌了字句,“儿臣觉得,对于外洋传入我大清的事物,不应全盘否定。”
康熙抿了口茶,不动声色,这是胤礽第二次同他提起开海禁了。
胤礽所言开海的益处他并非不知,只是凡事有利皆有弊,开海事小,如何解决或降低开海带来的弊端才是他真正顾虑的。
但保成所言和外洋人口中的向往,他身为帝王,很难不心动。
康熙猛得睁开双眼,眼底熠熠生辉,他决意赌上一把。
便赌:
开海会使大清发展蒸蒸日上,会令大清屹立于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