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举读书,贾琮不好多做评论,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引得宝玉更不爱学习,贾母和王夫人会撕了他的,贾宝玉的未来他不好插手。
其实于贾宝玉而言,是否科举取士不重要,因为贾珠还活得好好的,贾府以及二房的未来不需要他支撑。又有贾母和王夫人的宠爱,做个逍遥快乐的富家子挺好。在不触犯律法道德的前提下,他想做什么便做什么。折腾花花草草也好,照方子做胭脂、制珠花簪子也罢,只要他高兴就随他去。
但是贾琮不敢这么说,他认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贾宝玉好,其他人肯定会想这贾琮到底是庶子,就盼着嫡子不出息。
任谁被这样恶意揣测都会不高兴,所以贾琮小心翼翼,从来不对贾宝玉的未来发表任何看法。
他只能含糊地说:“明昭自己喜欢读书,先生也认真教导他,自然学习进度会快些”,其他的没有再提。
一行人回到贾府天已经变黑,贾母体谅大家就免了请安。还派人嘱咐众人,今日又是坐车又是做客,晚上要好好歇息,明日再去看她。
贾琮安排人给各房送了杨夫人的回礼,确认没有闪失后才回到自己的院子。
第二日宝玉、宝钗、黛玉和三春几个凑到贾母的院子说话。王熙凤更是把陆府夸得天花乱坠,说杨夫人和善,陆家的姑娘活泼可爱。提到这儿,王熙凤又转述杨夫人那番夸赞几位姑娘的话,把贾母哄得乐不可支。
贾琮则是带上户籍文书和举人凭证去国子监报到。昨日休沐,今日国子监上衙,他早点过来办入学登记,早日过来进学。至于陆潜那里就等到休沐日再过去请教学问。
十四岁的少年举人在金陵被人称赞,来到京城没多少人注意。这里是天子脚下,有学问有才华的学子如过江之鲫,户部尚书的嫡长孙蒋英在县试时就是小三元,后来又中得解元,如今也才十四岁,人家也没炫耀啊。
顺利报到登记信息后,只需来参加分班考试就可正式入学。打点好这一切,贾琮带着白羽去西大街寻找合适的铺子,准备新生意开业。
街市上人来人往真热闹,两人晃晃悠悠地走。白羽一直跟在贾琮身边,上一个金陵的铺子准备开业就是他忙里忙外,这一套流程他很清楚。但是有铺子没有作坊,也没有工人和管事,那还做的哪门子生意。
贾琮告诉他先不着急。找到铺子再说,贾府在京城虽是能数的上号的权贵,可贾琮却没打算告知家里关于这个铺子的事,也不想再找杨夫人当靠山,只有他和贾琏夫妇,所以这生意的事不急在一时。等找到铺子再给金陵去信让人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