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宝钗

沉默许久,贾母轻声对鸳鸯说:“你记得明日嘱咐黛玉一声,让她写封家信回去,不必说什么要紧的事儿,零零碎碎、絮絮叨叨的琐事,都可以写。姑爷收到这样的信虽聊胜于无,也当做能亲眼看到黛玉”。又特意叮嘱:“明天再和她说,不然那孩子敏感又忧心,今晚该睡不好了”。

转头又与贾琮唠叨:“你说他忙于公务?唉,身边也没个体贴的人照顾……”续弦再娶是人之常情,林海真这么做也无可厚非,贾母不可能拦着。关键是他没这个心思,她这个岳母也不好提。

“这么下去身子骨怕是熬坏,若是他在京城,他们两个父女也能时常见上一面”,这怕是老太太自己美好的幻想。巡盐御史,掌管整个江南盐政,他的调动可不是随便说的。再者今日的贾家早已离开权力中心,没处使力气。

二人又默契地压下此事不提。听见外面几个孩子的嘻笑声,贾母乐呵呵与贾琮说起如今客居在梨香院的薛姨妈一家:“都是一家子亲戚,也不用太过避嫌,今儿大家一块吃个团圆饭,你也别拘束。”

贾琮看着眼前的老祖宗,她是荣宁两府最高的长辈,德高望重至高无上,所有人都孝顺恭维她,自然她说的话没人敢不听。像这样不顾规矩也不是头一回,贾琮就更不能说什么。只是封建社会,这样于礼数上不合。他是男子,世俗礼教对他宽容得很,对几位未出阁的姑娘名声约莫有碍。迎春探春惜春都是自家堂姊妹,还能说得过去,林姑娘和宝姑娘却是外人,贾琮可对这二位没什么心思,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言行分寸。

琥珀进来禀报贾母,说到外屋的家宴已经准备妥当,老爷夫人、少爷小姐们也都到了。琥珀这低眉顺眼的模样倒是让贾母想起一件事来,看了眼旁边的贾琮又想到还是先吃饭,过后再提。

贾琮和鸳鸯各自在两旁扶着贾母,往外走去。到了外屋,他悄悄打量几个少年少女。

这时刚进贾府的林黛玉有外祖母的疼爱,宝玉的陪伴,还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浑身透着灵敏,和宝玉几个有说有笑的。

再看宝玉,四年前就是个粉粉嫩嫩的团子,如今是面若春花,目如点漆;神采飘逸,秀色夺人,果然是“宝玉”。察觉到目光注视,宝玉寻着视线看过来,冲贾琮一笑。今日长辈都在,他得规规矩矩的,稍后再和这个哥哥说话吧。

贾琮和宝玉点头致意,目光更加隐晦地打量。

迎春看着唯唯诺诺,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小家子气,贾琮意料之中又多少有些无奈。想想小时候两人一起玩耍的时光,还有亲情上姐弟之间的羁绊,他认为很有必要帮她改变。最起码不要瑟缩着,好赖是国公府的小姐。探春顾盼神飞,身上透着一股子利落劲儿。惜春身量尚小,眼里充满好奇,歪着头看自己。

七八岁的小女孩烂漫纯真,让人联想到美好的事物。如果贾琮没有来异世这一遭,他说不定已经结婚生子,女儿也这般大。所以贾琮很少拿原著里的评语和判词去看她们,更多的是慈爱,像父亲对女儿,哥哥对妹妹的宠爱。

没由来的,贾琮看薛宝钗赏心悦目。“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书里文字描写太苍白,哪比得上真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贾琮莫名地对薛宝钗升起好感,大约她真是个好女孩儿,没有外人强加附会、居心叵测的恶毒猜想。其实宝钗所求的也不过是一个庇护,为母亲,为哥哥,为薛家的生意。她自己却是最不重要的。如果她介入的不是宝黛二人,读者对她的敌意也不会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