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那一万两集中消费出去。
单笔可能达到几万两的消费里,这一万两属于一次性消费金额,若有爽快值定然会高得多。
为了多赚爽快值,她也是机关算尽,拼了!
韩家人拿去买粮的银票只有九千两,还有一万一千两已被韩郎中悄悄交回到她手中。
又是半天之后,剩下的三万两银子也总算陆续清点完成。
钱庄也很体谅客户的感受,满足一千两就结算,一边验看一边就将银票兑换出来了。
同样是整齐的百两面额,苏意将大礼包所属的那一万两单独存放。
韩郎中与钱庄掌铺寒暄了两句,就带着苏意匆匆往衙门赶,就连板车和箩筐都暂时扔在钱庄了。
衙门里,李城守也没耽搁时间,已写好了几封书信,还有调粮手令与路引。
这是两手安排。
书信寄给应州附近几州城守,希望各州能募集到一些米粮,与应州一起广搭粥棚、救济难民。
这是私人书信而非朝廷文书,这也是个人私募而非朝廷赈灾。
这些书信寄出去不期望一定会有好的回应。
主要目的是传达一个应州正在广搭粥棚、官民一心、共同援手救济难民的消息。
除了传达这样的消息,也是在为李城守的功绩第一步铺路。
快马加鞭、五百里加急,书信几天时间就能送往各州去。
手令将由衙门捕快加急送往应州各县镇衙门。
遇到难民必须施粥接济,就地安置,若有弄假敷衍必严惩不怠。
身为一州之首,李城守有治下之权,这手令并不越界,本就是他管辖之权。
而路引则是给苏意他们自用的,有了路引至少在应州地界所有县镇皆可自由通行。
去其他州县也是身份证明。
那些逃荒人所属家乡的衙门并未给他们路引,他们只带着自家的户籍文书就逃出了家门。
若在平时有户籍也能证明身份,可以进城。
但蝗灾历时月余,受灾的州县越多,逃荒的人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