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

原主的书大多数都是一笔一划誊抄后装订起来的书籍,即便如此,这些书的页脚都卷页泛黄了,可见得原主经常翻看。

他打算按照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将书籍登记造册,分门别类的摆放。

这才发现原主竟是个博览群书的,只可惜没有人从旁指导,他虽看的书多,却并不太会举一反三,故而掌握的仅限于书本知识,无法融会贯通。

贾致从原主的记忆中努力回想着关于本朝的科举制度,大约知晓了县试、府试和院试的难易程度相当于现代的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县试和府试基本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只要用心学了其实并不难。院试会多加一道策论,但这个阶段的策论其实就相当于议论文,要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围绕论点论据点题即可。

前世贾致倒是发表过不少学术论文,可自从不考语文作文后他就再也没看过议论文这种东西,这会儿明白议论文将来是科举取胜的关键,他便开始认真研究了起来。

专心致志做事情的时候,时间总是过的格外快,听到门外传来说话的声音时,贾致才意识到肚子已经唱起了空城计。

书房的门“吱呀”一声从外面推开,一股寒风夹杂着饭菜的香气飘了进来,勾得贾致更饿了。

只见夏氏将食盒放在黄杨木圆桌上,解下斗篷惊呼一声:“三爷人在书房,怎么不添个暖炉?”

贾致倒是想啊,只可惜他身家不丰,公中送来的碳在他日日养病时已所剩无几,他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将碳都占了让夏氏挨冻吧?况且,他今日穿了棉袄,又加了件棉衣,一上午在书房整理书籍,倒也没觉着多冷。

“我在书房又不冷,放暖炉浪费碳,你头年来京中不晓得京中倒春寒的厉害,这碳咱们省着些用明年倒春寒就能少吃些苦头。”

贾致放下手里的活计,朝桌边走去,见夏氏摆在桌上的饭菜比前些日子好多了,便明白夏氏又自掏腰包给他加了菜。

夏氏沉默着将饭菜摆好,又盛了碗汤递给贾致:“三爷风寒刚好,吃不得油腻的,老鸭汤性甘温补最适合病后调养,您若喝着不错,明儿我再让他们炖。”

贾致瞧出了夏氏进门后的变化,并没有点破,而是接过夏氏手里舀汤的勺子给她也盛了汤:“娘子安排的自然是妥当的,外头冷,娘子喝碗汤暖暖。”

夏氏抬眸去看贾致,见他和颜悦色的正在喝汤,这才落座。

荣国府向来秉承“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但贾致却觉得吃饭是维系感情的好时机,尤其是他和夏氏,大概率是要过一辈子的。夏氏不嫌弃他庶子的身份,远离亲人嫁给他,在府里活的谨小慎微,作为她的丈夫,他若再不待她好些,这日子怎么过得下去?

“玉莹,你不必难过,咱们现在的处境只是一时的,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上辈子他年纪轻轻就在国内顶级大厂拥有一席之地,除了他自身实力过硬外,还深谙说话的艺术和跟人打交道的精髓,这会儿一看夏氏反应,就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

夏氏极力克制着,一开口便泄了气声音哽咽:“公中送来了这个月的份例,我让珊瑚收着了。如今已是腊月了,我头回在国公府过年,不知该如何筹备,有些事须得跟您相商,若三爷待在书房,还是放个暖炉罢。”

贾致意外的看了夏氏一眼,没想到她居然明白他的用意,话已至此,再推辞夏氏恐怕要更难过了。

看夏氏一双杏眼通红,贾致不由生出几分怜惜,面色温和:“可是份例不妥?咱们三房人口简单,娘子不必为这些置气。”

其实今日送来的份例就只有最外面的那一点子能用,这是明摆着欺负他们三房,她自个倒不会去争这些,反正她手里有银子,要什么没有?她是担心三爷心里头不舒坦。没想到三爷如今也不在乎,夏氏惊讶的同时,又有些替贾致不值。

贾致用公筷给夏氏夹了菜,提醒着她:“先吃饭,书房里没有暖炉,仔细饭菜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