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帝是联合当年的贵妃如今的太后篡位,庆帝真正属意的继承人根本就不是孝帝,而是在四皇子和六皇子之间犹豫。
直到预感自己命不久矣,庆帝才下定决心,让向公公将传位于四皇子的遗诏拿出来宣读,毁去藏在庆山行宫中传位于六皇子遗诏,然后将同样在庆山行宫的玉玺交给四皇子。
庆帝传位于四皇子的遗诏被贵妃和孝帝毁去,四皇子也因此满门暴毙,反而是六皇子逃过一劫,还被孝帝封为亲王。
向公公凭着孝帝和贵妃对他的轻视,成功出逃,在想落叶归根回到卫国的途中遭遇土匪,阴差阳错的被困在祁镇。
随着庆帝的心腹全都被孝帝和太后逼死,庆山行宫中,庆帝传位于六皇子的遗诏和庆帝惯用的玉玺,也成了只有向公公才知道的秘密。
早在刚从向公公口中知道,庆山行宫中有庆帝传位于其他皇子的遗诏时,宋佩瑜就心心念念的想要将这份遗诏拿到手中,公之于众。
永和帝称帝路上最大的污点,莫过于他曾经是燕国的臣子。
‘叛臣’两个字犹如烙印般刻在永和帝的身上,也刻在赵国身上。
除非赵国能将燕国彻底拿下,否则燕国随时都可以用‘叛臣’辱骂永和帝与赵国。
要是能将燕帝遗诏公之于众,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永和帝完全可以借口,他早就知道孝帝的皇位来之不正,是为旧主鸣不平,才会叛出燕国,自立门户。
如此一来,永和帝立刻能从‘叛臣’变成‘忠臣’,踩着孝帝的脸为自己洗白,一举多得。
可惜孝帝继位后,也许是心虚,也许是其他原因,从来都没启用过庆山行宫。
庆山行宫的宫人也被大规模的遣散多次,而且从未补充过,最后留在庆山行宫的人都是这辈子都不打算再离开的人。
宋佩瑜数次朝燕国派人,都没能成功摸到庆山行宫,反倒有人阴差阳错的进入洛阳皇宫,还成了燕国太后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