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氏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敛衽应道:
“妾身明白,定不负主公所托。”
数日后,那位名为张姜子的女医,随着一支商队来到了琰堡。
她约莫三十许年纪,布裙荆钗,面容清秀,眼神却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通透与沉静。
蔡琰在偏厅见了她。
并未多问来历,只考较了些医理,尤其是儿科与妇人杂症。
张姜子对答如流,引经据典的同时,又夹杂着许多民间实用的偏方,见解独到,并非死读医书之辈。
“张先生大才。”
蔡琰心中已有定论,“如今堡中妇孺多疾,琰欲设‘医护营’,专司此事,想请先生主持,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张姜子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女子主公,神色平静:
“姜子漂泊半生,所学不过是为解人疾苦。蒙主公不弃,愿效绵薄之力。只是……营中若需看护之人,姜子希望能自行挑选,不论出身,只问心性与手巧。”
“准。”
蔡琰毫不犹豫,“所需药物、场地,你皆可与夏侯令女协商支取。我只望先生能尽力减少病痛,保全我琰堡未来之元气。”
张姜子深深一礼:“必竭尽所能。”
“医护营”的设立,起初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战乱年代,兵戈之事才是焦点。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其作用渐渐显现。
张姜子不仅医术精湛,更难得的是善于教导。
她带着夏侯氏挑选出的数十名年轻女子,辨识草药,学习包扎,护理病患。
原本因病痛而哀叹的营区,多了几分井然有序与生的希望。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医护营”竟也成了稳定人心的一股力量。
许多兵卒见家小得到妥善照料,对琰堡的归属感愈发强烈。
这一日,蔡琰在蔡谷与数名亲卫的陪同下,巡视边境新建的烽燧。
途经一处屯田村落时,正遇见张姜子带着几名女看护,在给村中孩童分发预防时疾的汤药。
孩子们排着队,虽然面带菜色,却不再有之前的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