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军占据已成焦土的洛阳,面对满目疮痍,一时间竟有些无所适从。董卓挟持天子公卿西逃长安,留下一个烂摊子。各路诸侯各怀心思,驻扎在废墟之中,每日里争吵不休,议题无非是“是否继续西进长安”、“如何分配洛阳周边残存的地盘”、“粮草给养如何筹措”等等,却始终议而不决,难以形成统一意见。

袁绍身为盟主,志大才疏,优柔寡断,既想号令群雄,又舍不得损耗自家实力,更担心有人坐大。袁术骄横跋扈,一心只想扩充势力,对追击董卓、迎回天子兴趣寥寥。曹操新败,元气大伤,虽满腔愤懑,却无力独自行动。其他诸侯更是观望风色,保存实力。

整个联军,看似庞大,实则已是一盘散沙,陷入了僵持和内耗的泥潭。

刘隆冷眼旁观这一切,心中早有预料。他深知,所谓的讨董联盟,其使命在攻破虎牢关、占据洛阳(哪怕是废墟)之后,便已实质上结束了。接下来,将是群雄并起、各自为政的时代。他必须为自己和益州的未来,早做打算。

在联军高层争吵不休之际,刘隆却将注意力投向了另一件至关重要的事物——传国玉玺。

据他所知的历史(以及演义记载),孙坚正是在洛阳宫殿的废墟中,于一口井内发现了这枚象征天命所归的传国玉玺,从而萌生了自立之心,也为其后来的命运埋下了祸根。玉玺,在这个时代,有着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和政治价值。得到它,未必能立刻号令天下,但无疑会占据极大的政治主动和舆论高地。

“奉孝,志才,”刘隆秘密召来两位心腹军师,“联军溃散在即,我等需早谋退路。然在退走之前,有一物,至关重要,必须到手。”

郭嘉目光一闪,低声道:“主公所言,莫非是……传国玉玺?”

戏志才抚须点头:“嘉与志才亦在思量此事。玉玺乃国之重器,得之,则大义名分在手,对主公日后发展,有莫大助益。只是……此物下落不明,且必有人觊觎。”

刘隆沉声道:“据我所知(托词),玉玺很可能仍在洛阳宫内,因仓促撤离,未及带走。孙文台(孙坚)其人,素有雄心,且其部驻扎区域靠近南宫,必也在暗中搜寻。我等需抢先一步!”

郭嘉沉吟道:“此事需机密进行,不可张扬。可遣一队绝对可靠的精干之士,扮作清理废墟的民夫或散兵游勇,暗中查探,重点搜寻宫内水井、密室、废墟之下。”

戏志才补充:“需有一机敏可靠之人主持此事。子龙将军沉稳缜密,或可担此任。然其目标太大,易引人注目。不若……遣李平主簿暗中负责?其人心细如发,且身份不易惹疑。”

刘隆颔首:“善!便依志才先生之言。公台(李平)!”

“属下在!”李平应声。

“予你一道密令!”刘隆肃容道,“你即刻挑选五十名机警忠心的锐士,皆作寻常士卒或民夫打扮,由你亲自带领,以‘清理宫室废墟,搜寻残存典籍、救助被困宫人’为名,进入南宫区域。暗中重点搜寻各口水井及可能藏物之处,寻找传国玉玺!此事关乎社稷,绝密进行,不得走漏半点风声!若有所获,即刻来报,不得有误!”

“属下明白!必不负主公重托!”李平凛然领命,深知此事千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