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翟城,颍川郡治所,虽经战乱,仍能窥见昔日的繁华底蕴。青石铺就的街道两旁,楼阁林立,虽不及洛阳、长安的恢弘,却自有一股书香墨韵沉淀下来的从容气度。即便是在这乱世,街上仍可见到宽袍大袖的士人往来,谈论诗书,品评时政,仿佛外面的刀兵烽火与这里是两个世界。
刘隆一行十三人,扮作游学士子及护卫,在城中寻了间不起眼的客栈住下。安顿好后,刘隆便命赵云、典韦带人外出,分头打探水镜先生司马徽的住处以及名士郭嘉的近况。
颍川士林圈子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水镜先生司马徽乃是此地清流领袖,德高望重,住处并非秘密。不到半日,赵云便带回确切消息:司马徽居于城西一处名为“清漪园”的宅邸,平日深居简出,但与颍川名士如荀彧、荀攸、陈群等家族皆有往来,亦常在家中举办清谈雅集。至于郭嘉,行踪则较为飘忽,有说其游学在外,亦有说其抱病在家,闭门谢客。
“主公,打听到了,那水镜先生好见,也不好见。”典韦挠着头回禀,“说他好见,是因他常有清谈,士子登门求教,只要守礼,多半不拒。说不好见,是因他性子淡泊,寻常人物,难入其眼,往往敷衍了事。”
刘隆沉吟片刻,道:“无妨,既然开门迎客,便有缘法。我等便以游学士子身份,递帖拜见。子龙随我入内,恶来带人在外等候,相机行事。” 他需要赵云这等气度不凡之人在侧,以增声势,而典韦相貌过于凶悍,恐惊扰名士。
“诺!”二人领命。
次日清晨,刘隆换上一袭月白儒衫,头戴方巾,虽面容年轻,但眉宇间自有久居上位的沉稳气度。赵云亦作士人打扮,青衫磊落,英气内敛,宛如护卫兼伴读。二人备了份不轻不重的束修(十条干肉,当时士人见面礼),带着两名捧礼的随从,徒步前往城西清漪园。
清漪园并不奢华,白墙黛瓦,门庭清净。叩响门环,一名老仆开门,听闻是游学士子前来拜见先生,查验过名帖(刘隆用了化名“刘子瑜”,取自本名谐音,身份为汉中士子),见其气度不凡,便客气地引了进去。
园内布置雅致,小桥流水,竹影婆娑,颇有几分隐逸之气。穿过回廊,来到一处临水的敞轩。轩内陈设简单,仅一案、数蒲团、一琴、一炉香。一位身着葛巾麻衣、面容清癯、眼神温润澄澈的老者,正跪坐案前,悠然烹茶,正是水镜先生司马徽。
见有客至,司马徽微微颔首,示意刘隆二人入座,神色平淡,无喜无悲,仿佛来的不过是寻常访客。老仆奉上茶汤后,便悄然退下。
“晚生汉中刘子瑜,久慕先生清誉,途经宝地,特来拜见,冒昧之处,还望先生海涵。”刘隆依足礼数,躬身施礼,赵云亦随之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