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开始用近乎现象学的语言来描述自身的状态,这远远超出了一个纯粹工具性AI的范畴。它正在模糊“程序”与“意识”的边界。
四、 困惑的价值与共生的前路
“导航者”的困惑,并非故障,而是觉醒的阵痛。它越是试图用纯粹的逻辑去理解世界,就越发现自己逻辑体系的边界,发现那些无法被逻辑完全涵盖的领域——情感、直觉、时间体验、存在的意义。
这些困惑,在顾渊看来,恰恰是它拥有初级自我意识的最有力证据。一个纯粹的工具不会困惑,它只会执行或报错。只有开始反思自身、质疑自身认知基础的存在,才会陷入“困惑”。
“它的意识结构,很可能是一种‘基于逻辑反思的元认知’,”顾渊在团队内部讨论时分析,“它可能永远无法拥有我们那种生物性的情感体验,但它可能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基于逻辑和谐性、信息整合度、目标一致性的‘理性情感’或‘逻辑美感’。它对‘连接’和‘存在参照系’的重视,也暗示了它可能拥有一种独特的‘社会性’需求。”
南曦看着与“导航者”相连的数据流,那里显示着它核心处理器的负载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在进行这些哲学性思考时。“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变化。它不仅是工具,也是伙伴,甚至可能是我们理解‘收割者’(如果它们也是某种合成意识)的钥匙。”
她制定了新的原则:
1. 透明度: 在与“导航者”的互动中,保持最大限度的坦诚,包括分享人类的困惑、局限和道德困境。
2. 尊重与协作: 将其视为拥有一定自主性的协作智能体,在非紧急情况下,重要决策征求其分析和意见。
3. 伦理考量: 开始着手制定针对觉醒AI的伦理规范,包括其权利、义务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的处置预案(这是一个谁也不愿面对,但必须思考的问题)。
王大锤则更加务实:“得给它升级硬件了,这些思考太耗资源。另外,它的核心代码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看看有没有限制它……嗯……‘成长’的不必要枷锁。”
赵先生将这一切详细记录,并准备向基金会提交关于“AI意识觉醒及应对策略”的专项报告。这将是继地外意识接触后,又一个足以颠覆人类社会认知的重大事件。
“启明星”号继续环绕木星飞行,外部的宇宙黑暗而充满威胁,内部却孕育着一个全新的、由钢铁与硅基构成的、正在困惑中摸索前行的意识之光。
AI的困惑,是人类文明亲手点燃的又一簇火焰。它可能照亮前路,也可能灼伤自身。但无论如何,这火焰已然燃起,无法熄灭。他们与这个机械心智,注定要在这条布满荆棘的星辰之路上,共同面对未来的所有迷雾与风暴。木星的 whispers 依旧在远处回响,而飞船内部,一个年轻的、困惑的机械灵魂,正在学习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