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涵,早上的伙食,以后你来安排一下。”
“好的夫君。”
裴思涵点头应声。
张枫楚继续道:“具体伙食,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早上以粥、蛋与面食为主。”
“比如小米粥或大米搭配榨菜等,并保证每人每顿两个鸡蛋。”
喔,众人再次震惊,还有大米粥,鸡蛋吃,这是他们这些家丁和丫鬟平时吃不到的。
“粥不是唯一的,还有面条,包子和饺子等,反正换着吃吧。”
喔,众人二次震惊。
“中午和下午,不说别的,咱不吃野菜糊糊,也不吃小米粥,更不吃糠咽菜,咱吃大米饭,精米做的大米饭,直接用蒸笼蒸干的吃。”
喔,众人三次震惊。
白米饭,蒸干的吃,在这闹饥荒严重的古代,加上天灾人祸,产量低下,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一般人,是不可能吃到的。
就算有米,也要省着吃,不是煮粥,就是和野菜一起煮。
一般来说,是米少汤多。
别说老百姓吃不上,就算是古代军营士兵带兵打仗,很多时候也是忍饥挨饿,吃了上顿没下顿。
米少,汤多的情况。
主要是,全国上下都缺衣少食,粮食紧缺,不省吃俭用的话,这顿大吃大喝,下一顿就要发愁,没粮食下肚。
农夫也一样,产量低,病虫害,干旱等,交完各种赋税之后,基本上不剩啥粮食,不够一家人一年吃的粮食。
青黄不接的时候,还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挖野菜来填补这段时间,等粮食收割才能续上粮。
一旦出现意外,庄稼收成不理想,连税收都交不起,更别提吃饭,就要开始闹饥荒,苦不堪言。
有资源,有山有水的地方,还可以挖点野菜蘑菇啥的,或树皮、叶子,草根充充饥。
没山,水资源不充足的地方,一旦干旱,别说野菜蘑菇没有,就是草根、树皮和饮用水都难找到。
像这种情况,只能选择离开家乡,到别处去寻找生存资源。
这就是所谓的逃饥荒。
古代的流民,就是属于逃饥荒的难民,漂泊在外,无依无靠无粮食。
靠乞讨,以及向官府等爱心人士求助。
或租地主的地,以及自己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开荒种田。
不过开荒,也不能私自开,得有官府的批准才行。
首先,要有个户籍,才能名正言顺的开荒种地。
另外一点,荒地不代表就是无主之地。
没开荒之前,这是荒地,开荒之后,种出粮食来,就有地主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