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金像之夜·王座与权杖

2003年3月23日,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杜比剧院(原柯达剧院)

洛杉矶的黄昏,夕阳将好莱坞大道染成一片流金。杜比剧院前,猩红的地毯如同燃烧的火焰,一直铺展到星光熠熠的尽头。空气里弥漫着高级香水的甜腻、红毯纤维被踩踏的微尘味,以及一种近乎实质化的、名为“欲望”的灼热电流。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这座电影圣殿的年度盛典,在此刻拉开帷幕。

一辆加长林肯无声滑至红毯入口。车门打开,一只擦得锃亮的黑色牛津皮鞋率先踏出,稳稳踩在猩红的地毯上。紧接着,汪言挺拔的身影出现在无数镜头前。

188cm的身高,即便在欧美明星云集的红毯上,也依然卓尔不群,自成一道风景。他并未选择常见的黑色或深蓝,而是以一袭 Tom Ford 独家定制的墨绿色天鹅绒青果领晚礼服(Tuxedo) 惊艳亮相。

那深邃的墨绿,如同静谧森林的暗影,又似沉淀的翡翠,在无数闪光灯的聚焦下,天鹅绒独特的绒面光泽流淌着低调而厚重的奢华感,随着他步履的移动,光影在其上微妙地起伏变幻。青果领的流畅线条优雅地勾勒出宽阔而平直的肩膀,延伸至收束得恰到好处的腰线,内搭一件 纯黑丝质尖角领衬衫,摒弃了传统的领结或领带,仅以一枚 温润的冰种翡翠方扣领针 作为点睛之笔,在沉稳中透出一丝东方的内敛与贵气。

他的面庞在强光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吸引力。东方的含蓄神韵与西方骨相的立体深邃被奇妙地调和,形成一种超越地域的英俊。那英俊并非浮于表面的精致,而是带着一种经过世事淬炼的沉静与锋利。

深邃的眼眸如同古井无波,平静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审视与惊叹,仿佛能穿透喧嚣的浮华,洞察其下的本质。嘴角那抹若有似无的弧度,既非刻意的微笑,也非冷漠的疏离,更像是一种了然于心的从容与掌控全局的淡然。

财富、地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的至高荣誉,以及两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狂揽近15亿美元票房的传奇战绩——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并未让他显得咄咄逼人或浮夸炫耀。

它们如同无形的能量场,沉淀在他举手投足之间,将他本就出色的轮廓与气质打磨得更加深邃内敛,散发出一种无需言说、却足以令人屏息的强大锋芒。他不是刻意站在聚光灯下的焦点,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所有目光汇集的中心

“快看,那是汪言?老天爷,这么年轻就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真人还这么惹眼!”

“这气度,哪像刚摘了小金人的新锐,比老派名导还稳得住!”

记者区里惊叹声压不住,快门声“噼里啪啦”响得像在放鞭炮,临时顶棚都跟着嗡嗡颤。汪言只是轻轻颔首,朝媒体方向示意,举手投足间的从容沉稳,哪看得出是这么年轻就站上奥斯卡之巅的人。

紧随其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汤姆·汉克斯相继下车。莱昂纳多一身剪裁完美的黑色修身西装,金发在灯光下闪耀,嘴角挂着标志性的、略带痞气的笑容,挥手间引得粉丝尖叫连连。汤姆·汉克斯则是一身经典的深灰色格纹三件套,儒雅沉稳,如同定海神针。

“汪!等等我!”莱昂纳多快走两步,熟稔地搭上汪言的肩膀,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笑容,“下次红毯我申请单独走!跟你一起,镜头全跑你那边去了!”他半开玩笑地抱怨,眼神里却满是真诚的欣赏。

汤姆·汉克斯站在汪言另一侧,微微侧身,温和地笑道:“没关系,莱昂,我早就习惯了。跟谁走都是被抢风头的命。”他幽默的自嘲引来一片善意的笑声。

三人并肩踏上红毯,深蓝、墨黑、浅灰,三种极致色彩碰撞,瞬间成为全场最耀眼的焦点,谋杀菲林无数。闪光灯连成一片银河,欢呼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

就在红毯即将走到尽头时,另一群人迎面而来。正是本届奥斯卡的最大竞争对手——《芝加哥》剧组。蕾妮·齐薇格、凯瑟琳·泽塔-琼斯等女星盛装华服,珠光宝气,如同移动的花园。

而走在最前面的,是米拉麦克斯的掌门人,哈维·韦恩斯坦。他庞大的身躯裹在紧绷的深色西装里,脸上堆着热情洋溢却难掩倨傲的笑容,小眼睛里闪烁着志得意满的精光。

狭路相逢,气氛瞬间微妙。

哈维的目光如同探照灯,精准地锁定汪言。他挺着肚子,主动迎了上来,张开双臂做出拥抱的姿态,声音洪亮得刻意:“汪!恭喜提名!《猫鼠游戏》拍得真不错!年轻人有冲劲!”他话锋一转,带着毫不掩饰的幸灾乐祸和挑衅,

“不过,今晚……做好空手而归的打算了吗?毕竟,《芝加哥》可是有十三项提名,学院的老朋友们……还是很念旧的。”

他刻意加重了“十三项”和“念旧”,暗示米拉麦克斯在评委中深厚的人脉和公关力量,仿佛胜券在握。

小主,

汪言脚步未停,甚至没有侧身避开哈维油腻的拥抱意图,只是微微颔首,目光平静地迎上哈维那双写满算计的眼睛。他嘴角勾起一个极淡的、带着冷峭讥诮的弧度,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周围的喧嚣,如同冰锥刺入哈维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