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朝堂之上,支持郤克的声音显然占据了上风。赵朔一派的官员虽有心维护,但在郤克罗织的“罪证”和汹涌的攻势面前,一时也难以有效反击。
晋景公看着殿下泾渭分明的两派,看着坦然却孤立的赵朔,又看了看气势正盛的郤克,心中权衡的天平再次倾斜。他需要平衡,但更忌惮权臣。赵朔的势力,确实已经让他感到了不安。
“此事,容寡人细思。”晋景公最终没有当场做出决断,但这份迟疑本身,已经是一种信号。“退朝!”
赵朔面无表情,率先转身退出大殿。郤克看着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他知道,裂痕已经足够深,只差最后一把力,便能将这堵高墙推倒。新绛的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已在酝酿之中。
就在晋国内斗白热化的同时,南方的齐楚边境,终于燃起了实质性的烽火。
在范蠡暗中派出的细作不断煽风点火下,齐国少壮派将领的求战情绪达到了顶点。他们不断向齐顷公施加压力,声称楚军主力被牵制在江东,北线叶邑兵力“空虚”,正是雪耻艾陵的良机。
齐顷公本就对去年的战败耿耿于怀,加之边境摩擦不断,最终被说动。他并未批准大规模进攻,但默许了边境守将进行一次“有限度的反击”,以夺回部分被楚军控制的边境据点,提振国威。
这一日黎明,数千齐军精锐,在一位年轻气盛的将领率领下,突袭了楚军在艾陵以南的一处重要壁垒“武城”。齐军准备充分,攻势凶猛,守备武城的楚军猝不及防,陷入苦战。
然而,楚令尹子重并非庸才,他对齐国的动向早有防备。武城遇袭的消息传来,子重不惊反喜,立刻调动早已部署在侧后的机动部队,迅速驰援,并对突入的齐军形成了反包围。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齐军初期得手,但陷入楚军包围后,兵力劣势显现,加之楚军装备精良,战力强悍,齐军渐渐不支。最终,在丢下近千具尸体后,齐军残部拼死突围,狼狈撤回边境线以北。
这场规模不大的战役,齐军再次以失败告终。消息传回临淄,朝野震动。主和派再次抬头,猛烈抨击少壮派的鲁莽行动。齐顷公又惊又怒,严惩了擅自出击的将领,并紧急派出使者前往楚国,试图缓和关系,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虽然这场交锋规模有限,且以齐国的退让告终,但它标志着齐楚之间的缓和期正式结束,两国关系再度紧张起来。楚国的北线压力因此有所增加,迫使子重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防备齐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晋国北线的压力,但也让楚庄王更加坚定了先解决东南问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