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奏报了国库吃紧的状况,再次提及加征“战时特别捐”的紧迫性。这一次,他倒是采纳了田娃通过毛骧传递的建议,提出了“劝借”与“功爵激励”相结合的方案。
然而,此议一出,依旧遭到了部分官员,尤其是清流言官的反对。
“陛下!与商贾借款,已是权宜,若再许以功爵,岂非混淆士庶,败坏纲常?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一位御史慷慨陈词。
田娃静立听着,并未急于反驳。他知道,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
待那御史说完,朝堂上一片寂静,许多人将目光投向田娃,想看看这位刚刚复出、且与商贾关系密切的伯爷如何应对。
田娃这才缓缓出列,手持笏板,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陛下,诸位同僚。北疆将士正在浴血奋战,每一刻都在消耗钱粮。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劝借’与‘功爵’,非为混淆士庶,实为激励忠义,汇聚民力以保家卫国!若拘泥于虚名而坐视前线困顿,致使疆土沦丧,那才是真正的国之不国!”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官员,语气转为深沉:“况且,何为士?何为庶?保境安民,输财助边者,便是于国有功之‘士’!难道只有熟读诗书、空谈性理者,才配称为士吗?陛下开创大明,用人唯才,不论出身。如今国难当头,更当摒弃成见,团结一切可团结之力!若有人能助朝廷度过此难关,便是大明之功臣,授其些许虚名荣誉,以彰其功,激励来者,有何不可?!”
他这番话,将“功爵”与“保家卫国”直接挂钩,上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又巧妙地引用朱元璋“用人唯才”的旧例,既占了民族大义的名分,又贴合了皇帝的用人理念,让那些反对者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理由驳斥。
朱元璋端坐其上,微微颔首。田娃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起于微末,最是务实,对那些空谈误国的清流本就缺乏好感。
“田爱卿所言在理。”朱元璋一锤定音,“便依户部所奏,行‘劝借’与‘功爵激励’之法!具体章程,由户部会同礼部尽快拟定。此事关乎北疆胜败,不得延误!”
“臣等遵旨!”户部尚书连忙领命,暗暗松了口气,感激地看了田娃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