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轶闻录》创刊号引发的余震,远比殷芊芊和谢景宸预想的要猛烈和持久。
短短两三日,这本看似不起眼的“八卦小册子”,已然成为了京城现象级的存在。其风头之劲,甚至暂时压过了“三皇子怕鹅”的旧闻,成为了茶楼酒肆、深宅后院、甚至衙门官署里最炙手可热的谈资。
“一刊风行”已不足以形容其盛况,简直是“一刊疯行”。
最初免费发放的五百份早已被抢夺一空。墨香书斋的门槛几乎被踏破,周老板从最初的忐忑变成了整日笑得见牙不见眼,逢人便吹嘘自家刊物“广受欢迎”,虽然他自己都说不清这刊物到底从何而来。无数人涌来询问求购,甚至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孤本”。
需求催生市场。一些机灵的小贩立刻看到了商机,开始做起了倒卖转手的生意。一份原本免费的《轶闻录》,价格被炒得节节攀升,从几文钱到几十文,再到后来,竟然需要一两银子才能买到一份品相完好的!就这,还常常有价无市!
“京城纸贵”一词,竟以这样一种荒诞的方式,再次上演。
谢景宸安排的那些“渠道”,更是将传播效果最大化。茶馆里,说书先生们迅速将周刊上的趣事编成了新段子,讲得唾沫横飞,底下听众笑得东倒西歪。酒楼里,酒过三巡,必有人拿出皱巴巴的刊物,大声朗读,引来阵阵哄笑和争论。连青楼里的姑娘们,都学会了用周刊里的梗来调笑客人,显得自己紧跟潮流,知情识趣。
殷芊芊植入的那些“私货”,在“初级舆论导向”技能的加持下,尤其深入人心。
“哎,你发现没,好像三殿下确实从不吃酥酪……”
“白小姐身上那股冷香,闻着是挺别致,但好像每次宴席她坐过的地方,味道都特别浓,经久不散,原来是为了遮掩啊?”
“永嘉郡主是不是真有点……那啥?为只猫闹那么大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