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们戴上隔音耳机,切断视觉反馈。沈逸开始指挥:“灵音,你在听到第三次节拍时释放控制;张锐,第四次节拍后半拍切入;王哲,掩护走位与第五次节拍同步。”
第一次尝试,全员脱节。
第二次,林悦提前释放。
第三次,张锐误判节拍,冲入敌阵过早。
直到第七次,节奏终于合拢。控制、爆发、掩护三者如齿轮咬合,流畅运转。沈逸在最后一刻释放技能,虚拟战场中的敌方核心在0.7秒内崩解。
“成了。”王哲摘下耳机,喘着气。
沈逸点头,但没有放松。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不在这里。
他重新进入“策略模拟空间”,输入新的推演条件:假设敌方已监听“共振链0.7”名称,并误判其依赖碎片机制,会如何反制?
系统开始运算。
第一种可能:敌方在0.7秒节点预设沉默领域,封锁控制技能释放。
第二种:布置假破绽,诱导林悦提前交出控制,制造技能真空。
第三种:集中火力攻击林悦,迫使团队放弃协同节奏。
沈逸逐一分析,随后构建反制预案——“假退真进”。
“如果他们以为我们依赖0.7秒固定节奏,就会提前布防。”他在推演界面上标注,“那我们就让他们‘成功’封锁。”
他设定战术路径:林悦故意在关键节点释放控制,制造即将衔接爆发的假象;敌方一旦启动反制手段,沈逸立即在0.65秒提前触发真实控制,打乱其预判节奏,随后由张锐从侧翼切入,完成斩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系统生成胜率曲线:在对手误判的前提下,该反诱导战术胜率提升至81.6%。
推演结束的瞬间,系统后台弹出提示:【“潜力挖掘预警”触发,节拍频率与“天选系统”底层协议匹配度达73.8%】
沈逸目光一凝。
节拍频率是人为设定的战术工具,为何会与系统底层产生共振?他调出原始代码流,发现那段电子音的周期与系统内核的某个调度周期高度接近——并非完全一致,但存在某种潜在的同步趋势。
他暂时记下这一异常,未作深究。
训练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