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科技创新,理论方向(六)

到了夜晚天暗下来,不是日星不见了,是坤星自转,把咱们所在的这面转到了背对日星的另一边,没了阳光照射。

至于夜晚能看到的月亮,它自己不会发光——

咱们看到的月白色、偶尔偏黄的颜色,其实是月亮把太阳光反射到了坤星上,那颜色也是它表面土壤、岩石的本色。

有时候月亮会泛浅红色,那不是月亮本身变了色,是和咱们居住的‘坤星’周围的大气有关,这里面涉及坤星大气折射的天文知识,今天先不展开说,以后有机会再细讲。”

讲完日月,朱有建立刻把话题拉回雨云,专门解答了之前高起潜提的疑惑——

“山西上空有厚重铅云,却迟迟不下雨”:

“要搞懂这事,得先明白‘干旱地区’的状态——

长时间不下雨,土地会失去水分、变得干裂干燥,河塘也会干枯断流,这时空气中的‘燥气’会变得特别重,还会不断向上飘,像一层看不见的‘干壳’罩在天上。”

他进一步拆解其中原理,说得更通俗:

“当这股燥气往上飘,就会碰到那些本就处在‘快下雨’临界点的铅云。

燥气就像干海绵,会不断‘吸干’云层里的水汽,让云层的含水量慢慢减少,原本能凝结成雨的小水珠(雨核)也会变小、变轻,最后彻底失去‘重到能落下来’的条件——

所以哪怕地面上看着云特别厚,像要压下来似的,也下不了一滴雨。”

接着,他又解释了增雨弹的作用,把“人工催雨”的逻辑说透:

“那增雨弹为啥能让雨落下来?

其实就是给云层加了股外力,强行打断燥气‘吸水分、减雨核’的过程。

增雨弹里装的物质,会在爆炸后快速分散到云层里,强行让那些变小的雨核‘粘’在一起,变得更大、更重,等雨核重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自然就从天上落下来,变成雨了。”

最后,朱有建回归理论核心,用大家熟悉的概念收尾:

“这背后的道理,《乾坤圣德经》里早有核心阐述,咱们今天不额外翻经卷细讲,只需要记住一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