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料朴应智闻言,面露困惑之色,思索片刻后,竟认真问道:
"大人,那...现在可以阉割吗?"
此言一出,高宇顺先是一愣,继而忍俊不禁。
他仰天大笑,笑得眼泪几乎夺眶而出:
"你这傻小子!
男儿报国,岂在一时?
回大明后,你若依旧愿意,咱家就收你入门墙,随咱家姓!"
随后,高宇顺开始整顿军队。
他目光如炬,仔细甄选,竟从六千人的队伍中,除太监外,挑选出两千多名精锐。
这些战士个个身强体健、武艺高强,是真正的上等好手。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
朴应智的队伍仅有一百五十个名额,该如何安置剩余的人手?
无奈之下,高宇顺只得命人取来竹签,令众将士抓阄定夺。
营帐内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喜形于色,欢呼雀跃;
也有人捶胸顿足,懊恼不已。
高宇顺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赞赏之色。
这一群热血男儿,无论留守还是随行,都将是复兴大明的重要力量。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朴应智站在营帐外,望着熙熙攘攘的将士们,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经过数日精心准备,人员终是尽数到位,整装待发了。
此刻,他只需等待那最后的号角吹响。
"大人,武器已备齐,请过目!"
一名士兵单膝跪地,双手奉上一张清单。
高宇顺目光在"连弩"二字上稍作停留,微微颔首。
连弩,百步穿杨的利器,此次行动必备无疑。
至于手雷,他摇头轻叹,包袱有限,必须为另一种特殊的"弹药"腾出空间——
仁慈弹。
"仁慈弹?"
朴应智挑眉,眼中闪过几分好奇。
高宇顺沉思片刻,还是将功效对他说明白,朴应智眼睛发亮,有些跃跃欲试的模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后,军帐内弥漫起一股凝重的气氛。一百五十名士兵各寻一隅,请太监帮忙书写遗书。
遗书内容却出奇相似:
"父母在上,不孝儿为国征战丧命,未能在二老榻前尽孝,望二老保重身体,勿以孩儿为念!"
一名年轻士兵写罢,抬头望向高宇顺,眼中闪烁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高总领,咱们...现在就能出发了吗?"
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
这句话犹如石沉大海,在营帐内激起千层浪。
那些未能入选的战士听到这话,脸上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掩饰不住的落寞与不甘。
他们紧握拳头,暗自埋怨命运的不公——
为何自己手背,没有抓到好阄呢?
高宇顺眯起眼睛,目光扫过营帐内那些奋笔疾书的太监们,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这些热血男儿写遗书时为何不见悲戚之色?
他太清楚其中的缘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