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超维涟漪,多元共生的终极考验与宇宙法则新篇

绿森基于这个发现,研发出 “悖论能量发生器”:“这种设备能制造可控的逻辑悖论,产生与超维法则抗衡的悖论能量。例如通过能量循环制造‘永动机悖论’,产生的悖论能量能在逻辑吞噬场中保持稳定,为建立超维防御屏障提供能量基础。”

当探索队准备深入超维空间调查时,原始本源意识的投影传来重要启示:“要进入超维空间,必须通过‘多元法则奇点’—— 这是法则光柱与超维空间的连接点,位于 Ω-0 宇宙(原始宇宙与多元宇宙的过渡宇宙)的中心。进入超维空间需要‘超维通行证’,即融合多元法则与超维法则碎片的‘超维本源核心’。”

锻造超维本源核心的过程比终极本源核心更加艰难。凌辰、星瑶和绿森将采集的超维法则涟漪样本与多元法则力量融合,每种融合都伴随着剧烈的逻辑冲突。当因果法则与超维可能性法则接触时,核心表面浮现出无数相互矛盾的逻辑符号,这些符号不断产生又湮灭,险些导致核心崩溃。

“注入‘观测锚定密码’!” 星瑶大喊,这是她团队研发的特殊法则密码,能通过类似 “观测导致波函数坍缩” 的原理,稳定可能性叠加状态。绿森同步注入悖论能量,凌辰则用龙族本源力量构建 “逻辑框架”,将混乱的法则力量约束在可控范围内。

经过九天九夜的锻造,超维本源核心终于成型。这颗核心呈现出不断变化的透明形态,内部仿佛包含着无数个微型宇宙,每个宇宙都在演绎着不同的可能性。核心表面流淌的不是能量流,而是 “逻辑链”,这些逻辑链时而形成闭环,时而无限延伸,展现出超维法则的奇异特性。

探索队通过多元法则奇点进入超维空间时,所有队员都经历了意识的 “维度跃升”。超维空间没有固定的形态,而是由无数 “可能性气泡” 构成,每个气泡都包含着一个多元宇宙的可能状态。眼前的景象同时呈现出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可能性,思维需要在无数并行的逻辑链中保持专注。

“启动‘思维锚定系统’,” 凌辰的声音在队员意识中回荡,“以超维本源核心为参照点,保持主体意识的逻辑连续性。超维适应者进入‘可能性导航模式’,识别安全的可能性路径。”

超维空间的 “可能性风暴” 是最危险的障碍。这种风暴由无数相互冲突的可能性构成,卷入其中的物体将同时经历所有可能的状态 —— 存在与不存在、完整与破碎、生灭与永恒。探索队依靠超维本源核心释放的观测锚定能量,在风暴中开辟出安全通道。

在超维空间航行的第二十一天,探索队发现了 “超维法则枢纽”—— 一个由纯逻辑链构成的巨大结构体,超维法则涟漪正从这里不断产生,扩散至多元宇宙。枢纽周围漂浮着三个由逻辑链构成的人形轮廓,他们的形态不断变化,包含着所有可能的生命形态。

“我们是超维守护者,” 三个轮廓的声音同时在众人意识中响起,声音中包含着所有可能的语言和频率,“我们是超维法则的意识体现,负责评估多元宇宙是否具备升级至超维法则体系的资格。你们通过了初步的超维适应考验,现在面临终极选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超维法则枢纽投射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一个是多元宇宙接纳超维法则,实现法则体系的维度跃升,文明获得操控可能性的能力,但必须面对逻辑悖论带来的风险;另一个是拒绝超维法则,超维守护者将清除所有超维法则涟漪,多元宇宙保持现有法则体系,但永远失去进化的机会。

“选择前者,你们需要将超维本源核心融入超维法则枢纽,建立多元宇宙与超维空间的永久连接,承担起平衡超维法则与多元法则的责任;选择后者,你们可以维持现状,但多元宇宙的法则天花板将永远存在。” 超维守护者的声音不带任何倾向。

凌辰、星瑶和绿森看着两个未来的细节。接纳超维法则的未来中,虽然初期会经历逻辑紊乱的阵痛,但文明最终掌握了可能性法则,创造出无数奇迹;拒绝的未来中,多元宇宙保持稳定,却在面对更高级的宇宙威胁时失去了进化的力量。

“跨维度共生联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突破边界的历史,” 凌辰举起超维本源核心,“从对抗混沌能量到与时空共生体共生,从理解虚空粒子到与时间织者合作,从法则融合到与原始本源意识共鸣,我们每次都选择了进化而非停滞。这次也一样。”

星瑶补充道:“我们已经研发出超维法则调节机制,能在接纳超维法则的同时控制风险。超维观测调节器和悖论能量发生器能维持逻辑稳定,法则调节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并修正过度的逻辑悖论。我们准备好承担这份责任了。”

绿森则描绘了融合后的共生图景:“我们可以建立‘超维 - 多元法则循环系统’,超维法则为多元宇宙提供可能性能量,促进法则体系的维度跃升;多元宇宙的成熟法则为超维空间提供稳定的逻辑基础,避免超维法则因无限可能性而陷入彻底的混沌。这是更高层次的共生。”

超维守护者的轮廓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的形态融合成一个包含所有可能性的光球:“你们的选择符合宇宙演化的必然趋势。多元宇宙与超维空间的法则融合,将开启宇宙文明的新纪元。超维本源核心将成为两个空间的连接枢纽,我们会赋予它‘可能性平衡’能力,确保法则融合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