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民众感恩颂德

在大唐的广袤土地上,随着一项项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百姓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们深知,这诸多福祉的背后,离不开杨玉环的努力与付出。

在长安城外的一个宁静村庄,阳光暖暖地洒在错落有致的房舍上。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坐着聊天,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如今的好生活上。

“老伙计们,你们说,咱们现在这日子,过得多舒坦呐!这都多亏了杨娘娘啊。”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感慨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旁边一位稍年轻些的老人连忙点头,说道:“是啊,以前税赋重得压死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娘娘推行了税赋改革,咱这负担一下子轻了,手里也有了余钱,能给家里添置不少东西。”

“还有那水利设施,修得可真好!” 另一位老人抢着说,“以前为了浇地,可费老劲了,庄稼还总因为缺水长不好。现在倒好,水渠直接通到田边,水闸一放,水就哗哗地流进地里,庄稼年年丰收,这都是娘娘的功劳啊。”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言语间满是对杨玉环的感激。正说着,村里的年轻后生们也围了过来。其中一个小伙子兴奋地说:“你们知道吗?我在工坊里干活,收入越来越高。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这工坊能发展起来,也是娘娘大力推动的结果。”

众人纷纷附和,对杨玉环的称赞不绝于耳。就在这时,一位年长的村民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咱们不能光嘴上说说,得做点啥,好好感谢杨娘娘。我听说,有些地方的百姓都自发为娘娘立生祠呢,咱们也得跟上。”

“对,立生祠!” 众人齐声响应,情绪高涨。

于是,在这个村庄,一场为杨玉环立生祠的行动悄然展开。村民们纷纷出钱出力,有的负责采购石材,有的帮忙寻找手艺精湛的工匠,还有的主动承担起场地清理的工作。大家齐心协力,干劲十足,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神圣的使命。

在另一个小镇上,情况也是如此。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卖布的张大娘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和旁边卖菜的王大爷闲聊。

“王大爷,你说现在这日子,是不是越过越好了?” 张大娘笑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