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街头,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映出一片金黄。曾经热闹非凡却又时常因杨家子弟的跋扈而让百姓们心生畏惧的市集,如今却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杨家的一位年轻子弟,杨铭,身着一袭朴素的青衫,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卷,正匆匆赶往城中的学馆。他的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坚定,全然没有了往日杨家子弟那种玩世不恭的模样。自从杨玉环大力整顿杨家,颁布了严格的家规后,杨铭深受触动。他深知,若想让杨家摆脱过去的恶名,重新赢得他人的尊重,自己必须做出改变。
“杨铭,今日这么早去学馆啊?” 街边一位卖早点的大叔笑着和他打招呼。以往,这位大叔见到杨家子弟,总是满脸畏惧,如今却能和杨铭自然地交谈。
杨铭停下脚步,微笑着回应:“是啊,大叔。如今我得抓紧时间读书,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过日子了。” 说罢,他又匆匆离去,赶往学馆。在学馆里,杨铭和其他准备科考的年轻人一起,跟着先生诵读经典,探讨学问。他常常为了一个问题,和同窗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直到弄明白为止。
“杨铭,你如今这般刻苦,将来定能考取功名,为杨家争光。” 一位同窗对他说道。
杨铭微微摇头,说道:“我努力读书,不仅是为了杨家,更是为了自己能有一番作为,为大唐效力。”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责任感。
随着学业的深入,杨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科举考试的内容繁杂,经史子集都需精通。为了更好地备考,他不仅在学馆里认真听讲,回到家中也常常挑灯夜读。夏日的夜晚,闷热难耐,蚊虫肆虐,杨铭却不为所动,专注地在灯下研读。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只是随手擦一擦,便又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冬日里,寒风凛冽,屋内的炭火也难以驱散寒意,杨铭的手脚冻得通红,可他依旧紧握着笔,不停地书写着读书笔记。
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杨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生对他赞赏有加:“杨铭,你这孩子,资质聪慧且勤奋刻苦,若能保持,科举高中定不在话下。” 杨铭听后,心中满是喜悦,但他并未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希望能在正式的科举考试中为杨家赢得荣耀。
而在杨家的产业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兴,杨家的一位旁支族人,原本靠着家族的权势,在商业经营中惯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排挤同行,谋取暴利。但如今,他在杨玉环的教导和监督下,彻底改变了经营方式。
杨兴经营着一家布庄,以往他总是以次充好,欺骗顾客。如今,他亲自挑选布料,严把质量关。每一匹布都要经过他的仔细检查,确保质地优良,颜色纯正。“如今做生意,可得讲诚信,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坑害顾客了。” 杨兴时常这样告诫店里的伙计。
一天,一位顾客来到布庄,想要购买一批布料。他在店里挑选了许久,对一匹蓝色的绸缎爱不释手,但又担心质量有问题。杨兴看出了顾客的疑虑,他走上前,微笑着说道:“客官,您放心。我们店如今的布料,都是精挑细选的,质量绝对有保障。您要是不放心,可以拿回去先试试,要是不满意,随时可以拿回来退换。”
顾客听了杨兴的话,心中十分感动。他说道:“以前杨家的生意,大家都不太敢光顾,总怕被坑。如今看来,杨家真的变了。” 最终,顾客满意地买下了那匹绸缎,还表示以后会常来光顾。
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杨兴开始思考如何拓展业务。他听闻江南地区的丝绸品质上乘,便决定亲自前往江南,与当地的丝绸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在江南,杨兴四处打听,寻找可靠的丝绸作坊。他深入了解丝绸的制作工艺,与作坊主们讨价还价,力求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优质的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