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武功突破

自打闻人蘅萱离开药王谷,在望月城开办医馆以来,闻人蘅萱的日子过得比以往在药王谷时忙碌了许多。她早就听说望月城内百姓熙攘,商旅往来频繁,染病与受伤的人也不少。初来乍到,医馆名声并不显赫,幸好她仁心仁术,经常分文不取地为贫穷百姓治病,渐渐赢得了周围邻里的口碑。

小主,

最近,尽管天极教对城中的威胁稍有收敛,但受年关将近、气候寒冷的影响,各种风寒、跌打损伤都明显增多。几乎每日一早,院门外就会排起长队,不少人慕名而来找她看诊。为了应付增多的病患,闻人蘅萱雇了两三个帮工,还从城外采购了大批药材,但运转下来才发现远比想象中艰难。

药材紧缺:冬日严寒,各地山道不易通行,一些罕见药草供给不足,她原先库存不多,如今用得越发紧张。

财务负担:她初衷是“济世为先”,对穷苦百姓往往只收一点微薄诊金甚至义诊,导致医馆的盈利微薄,有时发药成本都快撑不下去。

人手不足:许多突发的紧急病患都集中在她的医馆,助手与帮工虽勤恳,却没有她的医术根基,难以独立诊断。

眼见出入医馆的病患与药材账单日渐累加,闻人蘅萱心中不免生出忧思。她虽出身医武世家,却向来对财务与经营之道并无太多涉猎,满腔热忱只想为人治病解忧。然而医馆的运营并非单凭一腔善心便能支撑下去,若连基本的药材都难以保障,医馆也就难以为继——这正是她眼下最紧迫的难题。

回首当初,她不顾家人劝阻,力主离开药王谷、闯荡尘世,想凭一己之力将“济世为怀”的理想化作现实。却不曾料想,医馆经营绝非易事。她对穷苦百姓时常行义诊,周遭同行虽无明言,却因生意被分薄而多有不满,渐渐与她疏远。无形间,她已被孤立在这座城市的医者圈子之外。

偶尔忙里偷闲,闻人蘅萱难免会想:倘若姑姑尚在,此刻定有办法帮她走出困境。记忆中,姑姑曾带她深山采药,手把手教她识药、用药、为人诊脉开方,那些日子虽清苦,却温暖踏实。也正因姑姑的支持与传授,她才敢于只身下山开医馆、治病救人。想到此处,心底那份思念之情不禁隐隐涌现,让她在这冬日的寒冷里,又多了一层淡淡的落寞与牵挂。

这日傍晚,医馆逐渐安静下来。帮工小厮将最后一位病患送出门后,转头告诉闻人蘅萱:“听商会的伙计说,来往外地的马车受大雪阻隔,走得慢了许多,咱们从外头订的药材可能要再拖些时日……” 说到这里,他神情黯然,“库房里只剩下少量解热的药物,其他比较贵重的药材更是所剩无几。”

闻人蘅萱抿了抿唇,拿着账册的手微微颤抖。她想了许多办法,却一时没能解决眼前难题。“要是能有人帮我安排趟安全快速的货运,或者至少能让我和外地商行对接稳妥渠道,补充药材……就好了。”

正当她在灯下苦思时,脑海忽然闪过了一个人名——巽然。那位为了守卫望月城、对抗天极教不遗余力的青年刀客,曾在她遇到骚扰时鼎力相助。想到他的身影,她不禁心里微微发暖。巽然在望月城拥有一些人脉与威信,平日里也会搭把手帮助商队,或许他能助她一臂之力。

其实,闻人蘅萱身处异乡,暗中也感到些许孤单。虽说她是药王谷传人,医术不凡,可对城市的经营、人情往来并不娴熟。巽然曾多次在城内伸出援手,给她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只不过,两人近来各忙各的事,见面机会不多。

她收拾好桌面上的草药碎屑,心里思量着:“或许,等我把患者这一阵子安置妥当,就去请求巽然帮忙。

冬夜深沉,望月城南的巷弄寒风呼啸,街道上人烟寥落。往日热闹的年关氛围,在此处仿佛被夜色吞噬,只有昏黄的灯笼挂在几户屋檐下,显得孤零零的。

位于小巷深处的一扇木门忽然被轻轻推开,一个十五六岁的丫鬟打着灯笼走出门外,打算倒完夜壶后去灶房帮忙烧水。夜风一吹,她不由得收紧棉衣,匆匆瞥了眼漆黑的巷道,心里多少有些发怵。

就在她快要转身进门时,一条黑影无声无息地闪现,在昏黄的灯笼之外显得尤为诡异。丫鬟下意识想呼救,却被对方一个箭步逼近、伸手捂住嘴巴,只能发出呜呜的闷响。那黑影身法利落,将她强行拉入无灯的拐角,消失在夜雾与墙壁之间。

同一屋檐下住着的主人家直到过了许久,才发觉丫鬟迟迟未归。有人出门寻找,只看到地上被踩乱的积雪,以及丫鬟遗失的灯笼跌在雪里,仍透着摇摇欲坠的昏黄火苗。周遭空无一人,凝重的恐惧立刻笼罩在这一带。四下搜寻无果后,家人报官求助,但夜已深,传来的巡逻队也没能找到更多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