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直接建议钟繇研究行书。
之前蔡成曾建议过左伯研究草书,只剩下行书没人研究了。
虽然蔡成的行书实在不忍直视,可钟繇却如获至宝。
他发现,楷书虽然工整,可偏于软弱无力,不仅无隶书的刚劲,亦无文士所追求的潇洒飘逸。
而蔡成所说的草书虽然狂放,却不符合钟繇的性格。
而行书,恰好符合他的性格,飘逸而不失端庄,潇洒且不失劲力。
自从钟繇开始研究行书之后,就再也没有来烦蔡成了。
下午,可就是要商议大汉下一步的“治国方略”的时候,蔡成自然要带着刘协来参加。
可三公九卿并不是内阁成员,为何还能够参与商议“治国方略”?
能位列三公九卿,都是大汉顶尖的人物。
虽然目前尚无新职,可总要给三分薄面吧?
更重要的,蔡成要通过他们告诉士族,如果士族不反对新制,蔡成也不会动他们。
这也算是通过拉拢重臣从而分化士族的阳谋之一吧。
蔡成入京后,为何不禁京都的进出,就是给三公九卿、朝臣京官们以方便,让他们随时可以给家族送信,达到让众多士族知道蔡成是个什么样的人,新制又有哪些优势等目的。
大汉现在仅有五千万人口,甚至可能连五千万都稍有不足。
蔡成现在需要团结士族,让大汉能够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完成旧制与新制的过渡。
或者说,蔡成对士族的态度是示之以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任之以责。
真要与士族反目,就只能是战争,大汉人口又要锐减了。
按蔡成的估算,大汉起码要两亿人口,才能满足他征服北方草原、瀛州、东南亚和西域等地,并将之全部汉化。
而从五千万人口,增长到两亿人口,起码要三十年时间。
所以,征东军团摆在青州一年多了,还未去征讨徐州,就是考虑到战火一起,人口锐减这一因素。
这是蔡成第一次正襟危坐地与内阁成员、三公九卿一起议事。
可他毕竟是当前的军部大元帅,在治国方略上,他还是有资格参与商讨的。
蔡成一进门,便与三公九卿、内阁成员见礼,绝对懂礼数。
而群臣则忙着给刘协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