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主正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拿着帕子擦汗呢,就看到了宋念一行人。
宋家人单方面认识房主一家,这是刘氏对着小姑子扯闲话的时候描述过的,所以他们一看房主的模样,就大致猜到了他是那家的五儿子。
据说他是最小的,他爹娘觉得他生得“肥硕可爱,有福相”,所以很偏心他。
如今一看,肥硕是有了,可爱没见到,至于福相嘛,想想这个时代还有八九成的人都吃不饱饭呢,他能吃成这样,勉勉强强也算福气了。
房主却不认识宋念他们,哪怕他三哥都租了宋家之前住的宅子,但他三哥搬家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个也没去帮忙,自然没打过照面。
废话不多说,一个急着卖,一个急着砍价,双方自我介绍了一句,就很迅速地去看铺子了。
这家铺子在承康坊靠里的巷子,位置不算很好,但也还成。如今正开着一个小小的书铺,堆得满满的。
但这些书,以宋筠的眼光来看,卖不出去挺正常,连一本消遣类的书籍都没有。
如果说专门做文人科考的生意吧,宋筠随手翻看了一本,是手抄本,字还不怎么样,主要是还有错漏。
都不说别的,让宋策去抄,都不至于抄成这样。而且书架上全是灰尘,一看就不是正经做买卖的样子。
宋念好奇地问了一句:
“不知为何要卖铺子?”
房主一脸晦气地摆摆手:
“别提了,按理说这是我家祖产了,不该轻易卖掉,但之前管事儿的人做得不好,被我爹娘赶走了。
如今生意越发地差,还不如拿去在乡下买点田地呢,正好我家亲戚说他们村有人要卖上等的田,我爹干脆就说把这个铺子卖了去。”
说到这里,他可能也觉得有点不妥,又描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