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罐,"他指着左手第三个罐子,"颗粒不均匀,重新溶了再晒。"
李天宝捧着账本进来时,叶明正在试验新工具。一根长长的木杆,顶端绑着细密的纱网,像极了现代的捞鱼网。
"三少爷,今天出了八百斤盐。"李天宝念着数字,"比旧法多了三成。"
叶明头也不抬:"把新工具发给盐工,明天我要看到一千斤。"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找几个机灵的孩子来。"
第二天清晨,十个十来岁的少年排成一排站在盐场边。叶明教他们用特制的小铲子刮取池壁的盐霜。
"这里,还有这里,"他指着池子边缘,"最容易积攒好盐。"少年们学得很快,不一会儿就收集了几大筐雪白的盐花。
正午的太阳毒辣,叶明戴着斗笠巡视盐田。走到西南角时,他突然蹲下身,手指蘸了蘸池水尝了尝。
"这池子谁负责的?"声音不大,却让附近的盐工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
一个瘦小的中年男人战战兢兢地走过来:"回、回三少爷,是小人......"
"你往池子里加了什么?"叶明盯着他。
男人的脸色刷地变白:"没、没什么......"
叶明直接把手伸进男人的衣袋,掏出一个油纸包。打开一看,是淡黄色的粉末。"芒硝?"
他冷笑一声,"为了加快结晶,连毒盐都敢做?"
现场顿时鸦雀无声。叶明站起身,声音传遍整个盐场:"我叶家的盐,要吃得放心。"
他一扬手,把那包芒硝扔进了大海,"今天这池盐全部重做,工钱照付。"
傍晚收工前,叶明亲自检查了最后一池盐。晶莹的盐粒在夕阳下泛着淡淡的粉色,那是海水中微量矿物质的颜色。他满意地点点头,吩咐人装袋。
仓库里,新收的盐被装入特制的双层麻袋。叶明设计的新包装,内层是细密的棉布,外层是防潮的油麻布,每袋正好五十斤。
"明天开始,"叶明对账房说,"每袋盐都打上叶记的烙印。"他拿出一个铁印章,在蜡烛上烤热了,往样品袋上一按,"嗤"的一声轻响,麻袋上留下清晰的"叶"字。
夜深了,叶明还坐在仓库里。他面前摊开着盐场的图纸,正在规划新的晒盐区。烛光下,他的影子在墙上晃动,像一只蓄势待发的鹰。
海潮声远远传来,带着咸味的风从窗缝钻入,吹得烛火摇曳。叶明抬起头,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雪白的盐袋,正沿着大周的水陆通道,运往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