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你在逗我吗?(求月票)

“可是老弟,它票房只有一百五十万。”

张艋是欲哭无泪啊,他家庭条件很不错,爸妈都是圈内人士,自己在电视台,工作也很体面。

然而,再厚的家底也不够这么赔的。

几年的积蓄一干二净,再想开新戏,那就只能卖房了。

可房子又能值多少钱。

更何况,现在还是经济危机,房价比起去年他打听的时候还掉了不少。

“我怎么听说文艺片有奖金和扶持啊。”

戚昊知道《耳朵大有福》肯定赚不到什么钱,但是要说赔,感觉也赔不了多少。

“唉,你这就不懂了,吃、拿、卡、要,你该不会以为拿奖真的凭本事吧!”

一说到这个,张艋就特别来气。

酒桌上吐槽起来,那是没完没了,戚昊因为要谈正事,所以也没有过多劝酒。

“你真的愿意拿三百万买我的剧本?”

等到吐槽完了,张艋才意识到自己是来卖剧本的。

不,他觉得自己现在就像是当年下冈潮的时候,骑着自行车送老婆去卖的窝囊废。

“对,我觉得他值。”戚昊很肯定,从商业的角度肯定不值,但是从获奖的角度那就太值了,感觉可以拿去威尼斯首映。

这次收的剧本里头,《钢的琴》属于出类拔萃的好,让戚昊再也看不上其他的剧本。

如果不是他年纪太轻,演不出那种感觉,怕影响电影质量,他甚至想自己出演。

最后想想,还是决定找更合适的人。

他缺《钢的琴》这个剧本,但是不缺陈桂林这个角色。

孩子哪怕是领养的,但是既然有了这一世的缘分,就应该当成亲生的疼。

“你还这么年轻,又是第一次当导演,你懂得怎么拍电影吗?”

这样的质问非常没礼貌。

然而,张艋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觉得三百万太少。

恰恰相反,他觉得三百万买他的剧本,有点高的离谱了。

正常情况下,院线电影的剧本价格通常从10万元起,具体价格取决于编剧的已上映作品数量和其他因素。

确实,有些知名编剧的剧本价格可以高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但是《钢的琴》属于看不到商业价值的本子,五十到一百万都是高价。

张艋真正犹豫的是——戚昊行不行?

1999年,张艋从中戏毕业,回到了老家铁岭,在铁岭评剧团他看到了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

这架钢琴虽然还能够发出声响,但漆面早已龟裂,琴键也失去了弹性。

父亲告诉他,困难时期,团里演样板戏没有乐器伴奏,人们就自己造了这架钢琴。

这架自制钢琴激发了张艋的创作灵感,他开始写《钢的琴》的剧本。

这个剧本,他足足写了六年!

可惜,拍它需要的钱更多,张艋只能先拍《耳朵大有福》,希望能够吸引到行业资本的注意。

《耳朵大有福》口碑确实不错,然而三百万成本一百五十万票房,更加让资本望而却步。

大资本看不上,小资本不敢投。

听说有人高价买剧本,他才打起了要不干脆卖掉的心思。

这样一来,《钢的琴》就有了面世的机会。

而他也将有足够的钱去拍以后的作品。

“剧本我看了,非常详尽,连空白处都写满了解析,有的地方还画了分镜,坦白的说,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拍好,我只能说我会尽自己所能。”

戚昊能够从剧本上看到一个创作者对作品的热情和珍惜。

“光靠竭尽所能可不够。”

张艋嘟囔了一句,但其实已经很满意戚昊的态度了。

至少这人不是钱多了没地方花,非得为了装逼当一次导演。

“张老师,其实我有个提议。”

戚昊在攫取——也不算攫取,因为他给钱了——别人的劳动成果的时候,内心其实也在遭受煎熬。

他本来就是一个很心软的人。

如果不是有任务。

他完全可以用小肥羊投资这部电影。

反正亏也不是亏他的钱。

然而,戚昊需要做任务,他只能理智的摒弃这种可笑的怜悯。

“什么提议?”

“我打算请张老师来当这部电影的监制,您觉得怎么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