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他们也有点懵,不知道这个御史到底在发什么神经。此时赵恒这浅显易懂的话出来,才明白过来。
“政议上的事儿,有些不太好在军议上说。不过有些却也可以拎出来讲一讲的,而且欧阳御史也说的对,军中流言这种事儿,必须得进行管控,不能形成风潮。”
赵恒面色肃然起来,“此番太原之战暂且不论,真要北伐,自然不能凭借脑门一热就出兵。国家现在以军事为主,是因为伪金兵锋在前所迫,总要以此来应对。”
“国家不能一股脑的全面倒向军事,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当然,忘战必危,也是让大宋受了刻骨教训的。”
“真要北伐,自然要做出详细的计划出来。积攒多久钱粮,供养多少士卒,国力是否支撑……今年年底的大朝会,这便是重点。”
“中枢执政,讲究的就是一个光明正大,这些事情都会明明白白的列出来,合天下财赋以用兵,自然也能堂皇展现给天下人看。”
“事无不可对人言,这便是以后的中枢执政核心原则。”
说到这里,赵恒微微顿了顿,便继续说道,
“明年开春后两件事是重点,一是科考取士,二则是中书省会出一份国家发展五年计划的草案,需要同诸位相公、中枢各级官员、各地参知民事共同来完成,这将是国家主流。”
“北伐当然要伐,却是要在这些事情都完成以后,真正稳住国内局面,定下了方针,才会执行的。”
这话一说出来,欧阳澈也没话说了。他不是反对出兵,只是眼见着军中的好战风气越来越浓烈,所以不得不豁出来压一把罢了。
军士好战是好事,但是好战过了头,就是灾难了。
……
这一番风波平息,宋军自然开启了正经军议,讨论如何打太原。
倾国之兵在此,自然要什么手段都使出来。而这个战术其实在此前的参谋军议里已经讨论过无数次了。
具体来说,便是十四万兵在东面,并且涵盖大半个南面和北面。六万兵在南,五万兵在西面,以围三缺一之势猛攻。
当然,必要的工事也在提前做。建造营垒、挖掘壕沟、督造炮车……随军的民夫就是干这种事情的。
但是坦白说,大型的攻城军械其实不多,甚至于可以说是不够用。因为太原城的金兵早半年前就开始坚壁清野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清到什么程度?以太原城为核心,半径几十里之内几乎都看不到什么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