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欧洲每年进口几千万吨转基因大豆用于食用》
(本文综合新华社、人民网、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环球网、观察者网、中国农业农村部办公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官方报道予以编写。本文写于2023年。)
我以专业、负责的态度郑重声明: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禁止民众食用转基因食品,也不存在禁止进口转基因作物的情况。然而,部分自媒体营销号却传播不实言论,经调查发现,这类谣言多源自红网、乌有之乡等立场极端的平台的作者。它们捏造和传播居心叵测的虚假信息,试图误导公众认知,破坏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 。
在欧盟,像法国等少数国家虽禁止转基因作物种植,但在食用和进口方面并无禁令。法国等国禁止种植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 农业现状与需求:欧盟人口相对较少,传统农业发达,现阶段对转基因技术依赖程度不高。这种传统农业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暂时无需依赖转基因技术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
2. 利益集团博弈:欧洲传统农业利益集团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抵制转基因作物。这就如同当年直流电从业者抵制交流电一样,交流电凭借传输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对直流电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而转基因作物一旦大规模推广,可能会降低对传统农作物种子、农药、化肥等的需求,进而影响传统农业利益集团在这些领域的既得利益,所以它们极力抵制 。
3. 宗教势力干预:欧洲宗教氛围浓厚,宗教团体秉持拒绝“人工”改造、尊崇“神权”的理念,凭借强大影响力干涉科研工作。例如,他们把控议会成立“科学伦理委员会”,成员全为宗教人士,能对科研项目行使“一票否决权”。曾经有一个关于转基因作物抗病性研究的项目,就因为该委员会的反对而夭折。此外,它们还设法取消欧盟委员会科学顾问职位,严重阻碍了转基因相关政策和科研发展,使得转基因作物在欧盟部分国家的种植推广困难重重 。
4. 政治利益交换:绿色和平组织等民粹组织以攻击欧盟经济命脉核电产业相威胁,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为保护本国支柱产业核电,被迫与绿色和平组织达成交易,牺牲了处于萌芽阶段的转基因技术,颁布禁止种植令。当时,绿色和平组织发动大规模舆论攻势,指责核电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若萨科齐政府不采取措施,将持续施压。在权衡利弊后,萨科齐不得不做出妥协 。
不过,欧盟地区并非完全杜绝转基因作物种植。欧盟主流科学界高度认可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欧盟委员会官方声明称,所有获批进入欧盟市场的转基因作物及产品均通过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严格检查,安全性得以证实。EFSA在检测过程中,从基因序列分析、毒性测试到环境影响评估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确保每一个通过审批的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都符合严格的安全标准 。
据人民网资料,2016年,西班牙(公顷)、葡萄牙(7069公顷)、斯洛伐克(138公顷)、捷克(75公顷)等国种植转基因作物,总面积达公顷 ,较2015年的公顷增长17%。这表明,尽管存在部分国家的禁令,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对转基因技术认知的加深,欧盟内部对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接受度在逐渐提高 。
在贸易方面,欧盟设置贸易壁垒以限制部分外来农产品。美国农产品竞争力强、价格普遍比欧盟本土农产品低60%,欧盟部分国家便制定检测标准阻碍美国农产品进入,但并非以“含有转基因成分”为由,而是借“缺乏标识”发难。在转基因作物进口上,欧盟与美国相互博弈,对美国转基因作物容纳度较高,除大豆外,其他作物检测精度仅为对中国标准的千分之一。
例如,对于从美国进口的玉米,检测标准相对宽松,只要在一定较低限度内未检测出转基因成分即可通关;而对中国农产品检测精度极高,百万分之一的转基因成分检出率即作为退货理由,在2021年前中国禁止民间种植转基因作物背景下,欧盟常以不符合合同条款退回中国货物,实质是保护本土企业的贸易手段,这给中国相关企业造成重大损失,阻碍了中国农产品在欧盟市场的拓展 。
在全球转基因作物贸易中,欧盟地位显着。2006到2017年,据新华社和人民网报道,欧盟转基因大豆年进口量平均超3000万吨,最少时也有1500万吨,凸显其对转基因作物的旺盛需求和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这些转基因大豆一部分用于饲料加工,为欧盟庞大的畜牧业提供优质蛋白来源;另一部分则用于食用油精炼,丰富了欧洲居民的餐桌。美国农业部数据表明,2016年欧盟大豆进口量1350万吨左右,豆粕约2095万吨,长期大规模的进口使其稳坐全球第二大转基因大豆及制品进口市场宝座,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影响深远。其进口规模不仅反映了欧盟自身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也对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生产、贸易和定价产生重要引导作用 。
(未完待续。)
《人民网:欧洲每年进口几千万吨转基因大豆用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