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特斯拉不是物理学家(上)

最终,经过严谨的调查与论证,确切证实特斯拉一生中大约拥有30项专利。

这些专利中,有已获批准正式生效的,它们成为特斯拉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法律凭证,保障了他的发明权益,也推动了相关技术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发展应用。

特斯拉塔被证明没有理论依据

被特斯拉粉津津乐道的沃登克里弗塔(即特斯拉塔)不过是不切实际的构想。

特斯拉意图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通过他设计的放大发射机,使用这种放大发射机特有的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赫兹的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这一系统与现代无线电广播的能量发射机制不同,而与交流电力网中的交流发电机与输电线的关系类似。

事实是,特斯拉有生之年没有实现这一主张。后人也并没有从理论上证实这种方案的可行性。特斯拉塔即沃登克里弗塔,其理论不成立,主要有以下原因:

能量传输效率方面:

特斯拉曾经大胆的设想,将整个地球视为一个巨大的内导体,而地球的电离层则作为外导体。通过强大的放大发射机,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低频共振,从而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

然而,尽管这个想法在理论上看似可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沿着直线定向传播,而是会向空间的各个方向弥散开来。这就意味着,要想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控制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使其能够准确地到达目标地点。但目前的技术水平还远远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大量的能量会在传输途中白白损失掉。

其次,地球的环境异常复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因素。大气中的各种粒子、地形地貌等都会对电磁波的传播产生影响,进一步削弱其强度。这些干扰因素使得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不断地被衰减,最终到达目标地点的能量变得微乎其微,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虽然特斯拉的想法极具创新性,但要想真正实现通过地球与电离层之间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还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难题和环境因素的限制。

技术实现难度方面:

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制造出满足特斯拉塔理论要求的高功率、高效率的放大发射机。同时,要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稳定的低频共振,需要对地球的电磁特性、电离层的状态等有非常精确的了解和控制,而当时的科学研究还不足以提供这样的支持。此外,如何精确地控制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和频率,使其能够在地球表面形成稳定的环绕传输,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能量守恒与转换方面:

特斯拉塔的理论,完全忽视了能量守恒定律。按照其设想,能够实现无线电能的远距离传输且损耗极小,但在实际的能量转换和传输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等而散失掉。不可能在没有额外能量输入的情况下,实现能量的无损耗传输和无限供应。

根本没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特斯拉和爱迪生共同获得1912年的诺贝尔奖的传说,其实是谣言。

1912这一年,爱迪生和特斯拉根本连提名都没有。

获得提名的包括爱因斯坦、洛伦兹、普朗克、马赫、庞加莱等人,比爱迪生、特斯拉都更有资格获奖(好几位后来也的确获了奖),但1912年物理奖就是颁给了达伦。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达伦是瑞典人,而到那时候还没有一个瑞典人拿过物理奖,负责评奖的瑞典皇家学会想给本国弄点儿面子——但这些也都是臆测了。这位获奖的理论实在是不敢恭维,原因竟然是他“发明了自动调节器和聚气装置联合用于灯塔和浮标照明”。有了这个装置,能让灯塔和照明浮标在天黑时自动点亮,天亮时自动熄灭,可以无人看管运行一年以上且大大减少了燃料消耗量,这样的水平连媒体都看不下去了,说这个理论如果能获奖,那么开罐头的勺子也能获奖。

更有甚者说,“还不如颁发给爱迪生和特斯拉”,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特斯拉获奖的谣传。

与爱因斯坦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