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上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那宽敞且充满科技感的会客厅里,一面墙被改造成了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实时滚动着各类科研数据与学术资料。
一张长桌周围,张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张洪林、中医教授李登岭围坐在一起,桌上摊放着有关中医未来发展构想的资料,旁边的智能音箱还时不时发出轻微提示音,显示着新的学术动态。
张启,作为中科院院士,物理学领域权威,对前沿科技与各学科交叉有深刻见解,只见他拿起资料,饶有兴致的开口:
“最近看到这么一个有意思的设想,说是未来借助量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建立中医数据库,把市面上几千万种不同的组方形式,无论有用、无用还是毒性过大的,都进行实践验证,每验证成功一条,就输入数据库系统。这个数据库超脱于一切行政、意识形态,不受任何干扰,具有完全的独立性。看病的时候,计算机根据患者全身扫描后的生理数据自动匹配和调整治疗方案,如此一来,每个中医医生的水平都能对标甚至超越张仲景。
从技术原理来讲,量子计算机的超强运算能力,确实有可能处理海量的医学数据,实现对各种组方的快速验证 ,人工智能也能依据数据进行精准判断。就好比用量子计算机去攻克复杂的物理难题一样,它能在极短时间内遍历所有可能性,应用到医学上,也能快速筛选出有效的方子。
你们二位对这个设想怎么看?就像现在物理学中的一些复杂模型,传统计算机需要计算很久,量子计算机瞬间就能给出结果,医学组方验证要是有这样的速度,那效率可就大大提高了。”
张洪林,身为世界卫生组织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长期研究中医理论与实践,只见他微微皱眉,陷入思考后缓缓说道:
“从中医角度来看,当下中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标准化。常说“医者意也”,看病太依赖医生个人经验和想象力,这就造成各路民间野路子大师有了生存空间,各种流派良莠不齐,表面上“百花齐放”,实际上混乱不堪,中医爱好者也无所适从。
就像我认识的好几个中医爱好者,今天听这个大师说这样治病,明天听那个大师说那样治病,完全没了主意。这个数据库和标准化设想有一定道理,如果真能把有效的中医经验和组方规范化,对中医发展肯定大有益处。现在很多中医方子,不同医生用药剂量和理解差异极大,有了统一标准,就能减少混乱。
不过,中医理论体系极为复杂,像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这些概念如何精准数字化,还需要深入研究 。
我之前参与过一些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项目,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难度,这些传统概念很难直接用现代科学语言去解释和量化。而且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如何全面准确地体现这种关系,也是个难题。比如阴阳学说,它贯穿于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可怎么把阴阳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数据指标,目前还没有清晰的思路。”
李登岭,中医教授,专注中医教学与临床实践多年,只见他轻轻敲了敲桌子,表情认真的说道:
“我在教学和临床中也深感中医学习和传承的困难。培养一个优秀中医医生要耗费很长时间,学生天赋和努力程度不同,水平差异显着。
就拿我带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悟性高,学起中医理论来一点就通,但在临床实践中,面对不同患者又常常手足无措;有的学生勤奋刻苦,可对中医经典的理解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
如果真能实现标准化,对中医教育和推广有极大帮助。
但这里面问题不少,比如怎么保证数据库里验证的方子是真正有效的?毕竟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样病症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和治疗方法都可能不同 。而且,中医的人文关怀和医患互动也是重要部分,完全交给计算机和机器人,会不会失去中医的温度?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来看病,其实病情并不严重,但他因为心理压力大,一直觉得自己得了重病。我花了很长时间和他交流,给予他心理上的安慰,他的病情很快就有了好转。这种人文关怀是单纯的技术无法替代的。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这是中医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张启院士又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