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量庞大的中亚军团抵达战场,华夏大地上的抗倭形势,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华帝国倾尽所有,马超无所顾忌的孤注一掷,人民军的力量再一次充实壮大起来,很快就打破了汉阳、武昌、九江等战略要地,原本僵持不下的敌我对峙局面。
倭寇军队眼见形势不妙,为避免陷入被人民军包围的绝境,他们在权衡利弊之后,无奈做出全军沿长江东撤的决策。
人民军自然不会放过乘胜追击的机会,迅速在长江南北两个方向展开行动,紧紧尾随倭寇军队一路向东。
马超出于战略全局的考量,命令人民军参战各部,倚仗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将大宋国军队作为攻击目标,对倭寇军队则只采取追而不打的策略。
这样做的原因,是人民军的武器装备与倭寇相比,有着明显技术差距,所以马超不想搞那种看似勇猛的人海战术,最后落得一个杀敌八百,自损三千的惨胜结局。
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厮杀,而在于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以及如何运用谋略,把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又或者是运用谋略策划,把敌人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压制,将己方的弱点掩盖,再把优势无限扩大。
因此马超选择了隐忍,时刻观察着敌人的一举一动,从中寻找到倭寇军队的弱点,然后再给予其致命一击。
而且他心中还有一个盼头,那就是等河套送来第二支特战混成旅,又或者是储备足够多的弹药后,人民军才会与倭寇的主力师团拼一拼。
除了武器装备之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迫使马超不得不谨慎行事。
在人民军全面南下后的历次战斗中,黄浦系军官的伤亡情况十分惨重,甚至已经出现了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极度短缺的情况。
据黄埔军校学生会统计,毕业入职后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伤亡比例远远高于士兵在战场上的伤亡,竟然达到了恐怖的七成。
那些优秀的军官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毫不退缩,忠诚执行了马超为他们制定的校训:
“凡遭挫折,吾必勇于担当!
凡遇战斗,吾必冲锋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