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化解党争

第043章 化解党争

三日后,奉天殿。

朝会已经进行了半个时辰,龙椅上的朱祁镇依旧是平静如水,静静的听着大臣们的奏报,却始终没有发一言,甚至连个肯定的眼神都没有。

直到吏部左侍郎王直出班准备奏报时,朱祁镇却轻轻咳嗽了一声,他缓缓站起身,拿起龙案上的一本奏折放在手里颠了颠道:“王卿,七月份山东十三名官员的去职升迁的奏报你们吏部可否审议过了?”

他的这一问,不光让王直有些错愕,就连马愉也是心中一紧,马愉不仅是内阁首辅,还是吏部尚书,这事儿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儿,吏部只要依例走流程批复后上报内阁,再由内阁呈报给皇帝批复就可一了,可坏就坏在他马愉在皇帝离京的这两个月内,这件事并没见上报给皇帝。

这些天朱祁镇翻看内阁批复的奏疏中,隐隐感觉到自己似乎正慢慢被架空,以前很多可报可不报的朝政,内阁都会呈报,可现在他却发现很多事情内阁做了批复,他朱祁镇居然都不知道,比如山东十几名官员的去职升迁。

朝政,其实就是一手官帽子,一手钱袋子,也就是所谓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再加上一个军权,只要把这三样牢牢掌控在手中,那你这个皇帝就差不了。

历史上的大明皇帝,如朱棣,之所以可以五征漠北、六下西洋,除了国力强大外,还不就是因为军、政、财三权都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才能可以如此任性吗?

而明末的几个皇帝之所以被文官们忽悠瘸了,还不就是因为军队不听皇命、朝政被文官集团把控、财权被地主豪绅所把持吗?

所以朱祁镇这才有了深深的危机感。

同时他还感觉到最近朝堂上北方的大臣和南方大臣在暗地里似乎正暗暗较劲。

这个问题的根子其实还要追溯到明初南北榜一事上,当初大明刚刚立国南京,而北方因为久经战乱,文风凋敝,而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因为少经战乱,所以文风昌盛,学子们的基础扎实,所以考中的全是南方学子,而北方学子无一人上榜。

北方学子一看录取的全是南方学子,这里面肯定是考官舞弊啊,于是一众北方学子急眼了,闹腾了起来,最后没办法,朱元璋不得不命宋濂等人在举行一次北试,还得要求录取的进士要比南方多才行,最后,一众才华横溢的阅卷大臣们几乎是咬牙切齿的强行从瘸子里面选将军一般的选出了几十名北方学子为进士。

也正是因为此,从此南北学子结下了仇。

朝堂上南方的大臣认为北方的大臣粗鄙不堪,写的文章狗屁不通,北方的大臣认为南方的大臣只会卖弄文章帅嘴皮子,屁用没有。

“回陛下,这十三名官员中有六人升迁,吏部经过考察其历年政绩考语皆为上佳,所以吏部认为符合升迁条件,所以就呈报了内阁,内阁批复后臣这才回文地方。”王直出班奏道。

“历年政绩考语?”朱祁镇冷笑,“你们吏部还真是省事!”

王直大惊,心道难道这六人中有人出了问题?不应该啊,这几人的历年履历他是亲自审阅过的,在地方上也是兢兢业业干了十几年,都是忠正耿直之人,就算没有功劳也还有苦劳啊。

“臣不知陛下是何意?”王直硬着头皮说道。